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--环境生物学论文--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论文--污染生态学论文

氟代有机物在典型环境转化过程的降解机理及其毒性评估

摘要第10-13页
Abstract第13-16页
第一章 绪论第17-43页
    1.1 氟代有机物简介第17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全氟磺酸膜(Nafion)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氟甲喹(FLU)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2.1 水环境中FLU的来源和污染现状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2.2 FLU对水环境的生态毒理效应第20-21页
    1.2 两种氟代有机物在典型环境过程的降解研究现状第21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Nafion氟聚物的降解研究现状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.1 Nafion在高温条件下的热解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.2 Nafion的化学降解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FLU在水环境中的降解研究现状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.1 化学降解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.2 生物降解第24-25页
    1.3 几类典型的环境转化过程第25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热解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基于臭氧和过硫酸盐(PS)的高级氧化过程(AOPs)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2.1 臭氧在污染物水处理中的应用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2.2 PS在污染物水处理中的应用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基于高铁酸盐(Fe(Ⅵ))的新型水处理技术第29-31页
    1.4 污染物转化过程毒性评价(预测)方法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抗氧化防御和氧化应激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转录组学分析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基于大型蚤和发光菌的急性毒性试验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基于ECOSAR软件的毒性预测方法第33-34页
    1.5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研究内容第35-36页
    1.6 参考文献第36-43页
第二章 Nafion膜热解过程的产物识别第43-62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43-44页
    2.2 材料与方法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TGA实验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N117热解实验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LC-MS分析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IC分析第46页
    2.3 结果与讨论第46-5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TGA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N117热解产物的识别第47-5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N117热解机理推测第56-57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57-58页
    2.5 参考文献第58-62页
第三章 Nafion热解产物对锦鲫肝脏的影响第62-75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62-63页
    3.2 材料与方法第63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N117处理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动物和实验暴露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样品制备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生物标志物分析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IBR指标的计算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IC分析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7 数据分析第66页
    3.3 结果与讨论第66-7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抗氧化响应第66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脂质过氧化评估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Na~+,K~+-ATPase活性第7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IBR分析第71-72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72页
    3.5 参考文献第72-75页
第四章 N117热解产物对小鼠肝脏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及转录组学响应第75-87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75页
    4.2 实验方法第75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N117处理第7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动物暴露试验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组织病理学变化第7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氧化应激分析和IBR计算第7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RNA提取和微阵列芯片分析第7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(QRT-PCR)分析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7 统计分析第77页
    4.3 结果与讨论第77-8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体重与相对器官重量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组织病理学变化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N117及其热解产物诱导的氧化应激第78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N117及其热解产物诱导的转录组学响应第80-85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85页
    4.5 参考文献第85-87页
第五章 水溶液中FLU臭氧氧化的影响因素、反应路径和毒性评估研究第87-111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87-88页
    5.2 材料与方法第88-9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FLU的臭氧氧化实验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分析方法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3.1 高效液相色谱(HPLC)第9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3.2 液相色谱-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(API4000)第9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3.3 固相萃取-液相色谱-时间飞行质谱联用(SPE-LC-TOF-MS)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3.4 IC分析第9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3.5 总有机碳(TOC)分析第9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基于大型蚤和发光菌的毒性测试第91页
    5.3 结果与讨论第91-10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FLU的水相去除第91-9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FLU水相臭氧氧化过程转化产物及路径识别第97-10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FLU臭氧氧化过程小分子羧酸的形成第106-10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毒性评估第107-108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108页
    5.5 参考文献第108-111页
第六章 不同激活方法对PS降解FLU的动力学和机理研究第111-139页
    6.1 引言第111页
    6.2 材料与方法第111-11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111-11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FLU的PS氧化实验第112-1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2.2.1 常规方法激活PS降解FLU实验第112-11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2.2.2 新型催化剂Fe_3O_4/MWCNTs/PHQ的制备第113-1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2.2.3 新型催化剂Fe_3O_4/MWCNTs/PHQ激活PS降解FLU实验第11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分析方法第114-1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2.3.1 催化剂材料表征相关手段第1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2.3.2 EPR实验第114-1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2.3.3 反应溶液中PS浓度测定第115页
    6.3 结果与讨论第115-13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常规方法激活PS对FLU的氧化第115-12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Fe_3O_4/MWCNTs/PHQ催化剂的表征及对FLU的PS催化降解第120-1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3.2.1 Fe_3O_4/MWCNTs/PHQ催化剂的表征第120-1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3.2.2 Fe_3O_4/MWCNTs/PHQ催化剂对FLU的PS催化降解第123-1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3.2.3 Fe_3O_4/MWCNTs/PHQ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再利用性第126-12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Fe_3O_4/MWCNTs/PHQ对PS的激活机理第127-13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催化PS降解FLU过程中转化产物和路径的识别第130-132页
    6.4 本章小结第132-136页
    6.5 参考文献第136-139页
第七章 Fe(Ⅵ)氧化FLU的反应动力学和机理研究第139-163页
    7.1 引言第139页
    7.2 材料与方法第139-143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139-141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FLU的Fe(Ⅵ)氧化实验及影响因素第141页
        7.2.3 天然水体和合成水体中共存FQs溶液的制备及其Fe(Ⅵ)降解第141-142页
        7.2.4 分析方法第142-1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7.2.4.1 API 4000第1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7.2.4.2 溶液中Fe(Ⅵ)浓度测定第142-143页
        7.2.5 基于ECOSAR软件的毒性评估第143页
    7.3 结果与讨论第143-160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Fe(Ⅵ)对FLU的去除第143-149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FLU转化产物和路径的识别第149-157页
        7.3.3 FLU及其Fe(Ⅵ)转化产物的生态毒性评估第157-158页
        7.3.4 天然水和合成水中Fe(Ⅵ)对痕量共存FQs的去除第158-160页
    7.4 本章小结第160-161页
    7.5 参考文献第161-163页
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163-167页
    8.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第163-164页
    8.2 本论文的创新点第164-165页
    8.3 研究展望第165-167页
附录: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、课题参与、学术活动及所获荣誉第167-170页
致谢第170-171页

论文共17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计及励磁系统及发电机非线性的扰动分析研究
下一篇:深埋双非圆孔隧洞应力解析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