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7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1 前言 | 第10-26页 |
1.1 茶文化 | 第10页 |
1.2 茶产业 | 第10-12页 |
1.2.1 茶叶 | 第10-11页 |
1.2.2 茶叶的功效 | 第11页 |
1.2.3 茶叶种植业 | 第11-12页 |
1.2.4 日照绿茶 | 第12页 |
1.3 茶叶农药残留研究概述 | 第12-25页 |
1.3.1 农药基本情况概述 | 第12-13页 |
1.3.2 农药残留 | 第13-14页 |
1.3.3 我国茶叶中农药残留的历史 | 第14-16页 |
1.3.4 样品前处理技术 | 第16-22页 |
1.3.5 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 | 第22-25页 |
1.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| 第25-26页 |
1.4.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| 第25页 |
1.4.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| 第25-26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26-29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26-28页 |
2.1.1 实验原料 | 第26页 |
2.1.2 农药标准品 | 第26页 |
2.1.3 化学试剂 | 第26-27页 |
2.1.4 仪器及材料 | 第27-28页 |
2.1.5 SPE固相萃取柱 | 第28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8-29页 |
2.2.1 所需样品和药品以及玻璃仪器的准备 | 第28页 |
2.2.2. 农药标准溶液的配制 | 第28页 |
2.2.3 气相色谱法分析条件 | 第28-29页 |
2.2.4 样品前处理方法 | 第29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29-42页 |
3.1 仪器条件的优化 | 第29-31页 |
3.1.1 色谱柱的选择 | 第29-30页 |
3.1.2 色谱条件的选择 | 第30页 |
3.1.3 色谱图及20种农药的出峰顺序 | 第30-31页 |
3.2 提取溶剂的优化 | 第31-34页 |
3.2.1 提取溶剂的选择 | 第31-33页 |
3.2.2 提取溶剂用量的选择 | 第33页 |
3.2.3 提取方法的选择 | 第33-34页 |
3.3 样品净化条件的优化 | 第34-37页 |
3.3.1 固相萃取柱的选择 | 第34-36页 |
3.3.2 洗脱液种类的选择 | 第36页 |
3.3.3 洗脱液用量的选择 | 第36-37页 |
3.4 标准曲线、方法的回收率和精密度 | 第37-42页 |
3.4.1 标准曲线 | 第37-39页 |
3.4.2 方法的回收率、精密度 | 第39-42页 |
4 讨论 | 第42-43页 |
4.1 固相萃取柱中Carbon/NH2柱与TPT柱的比较 | 第42页 |
4.2 固相萃取柱脱色效果的比较 | 第42-43页 |
5 结论 | 第43-44页 |
6 创新点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| 第44-45页 |
6.1 创新点 | 第44页 |
6.2 进一步研究方向 | 第44-45页 |
6.2.1 茶鲜叶前处理的进一步优化 | 第44页 |
6.2.2 茶鲜叶农残检测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| 第44页 |
6.2.3 扩大方法的适用范围 | 第44页 |
6.2.4 研究其他分析仪器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54页 |
致谢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