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缩略语 | 第7-10页 |
第一节 前言 | 第10-19页 |
1.1 野大豆概述 | 第10-11页 |
1.2 盐胁迫概述 | 第11-12页 |
1.3 盐胁迫与植物生长 | 第12-14页 |
1.4 盐胁迫与植物光合作用 | 第14-16页 |
1.5 盐胁迫与植物离子平衡 | 第16-18页 |
1.6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及研究意义 | 第18-19页 |
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| 第19-24页 |
2.1 试验设计及技术路线 | 第19-20页 |
2.1.1 材料培养 | 第19页 |
2.1.2 胁迫处理 | 第19页 |
2.1.3 技术路线 | 第19-20页 |
2.2 生长参数的测定 | 第20-21页 |
2.2.1 生物量的测定 | 第20-21页 |
2.2.2 相对生长率的计算 | 第21页 |
2.3 气体交换参数的测定 | 第21页 |
2.4 光合色素的测定 | 第21-22页 |
2.5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| 第22页 |
2.6 离子含量的测定 | 第22页 |
2.6.1 提取 | 第22页 |
2.6.2 阴离子含量的测定 | 第22页 |
2.6.3 阳离子含量的测定 | 第22页 |
2.7 试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| 第22-24页 |
第三节 盐胁迫对不同生态型野大豆幼苗生长的影响 | 第24-31页 |
3.1 株高与根长的变化 | 第24-26页 |
3.1.1 株高的变化 | 第24-25页 |
3.1.2 根长的变化 | 第25-26页 |
3.2 干重的变化 | 第26-27页 |
3.2.1 地上干重的变化 | 第26页 |
3.2.2 地下干重的变化 | 第26-27页 |
3.3 相对生长率的变化 | 第27-29页 |
3.3.1 地上相对生长率 | 第27-28页 |
3.3.2 地下相对生长率 | 第28-29页 |
3.4 讨论 | 第29-31页 |
第四节 盐胁迫对不同生态型野大豆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| 第31-40页 |
4.1 净光合速率的变化 | 第31-32页 |
4.2 气孔导度的变化 | 第32-33页 |
4.3 胞间CO_2浓度差 | 第33页 |
4.4 蒸腾速率 | 第33-34页 |
4.5 水分利用效率 | 第34-35页 |
4.6 光合色素含量的变化 | 第35-36页 |
4.7 可溶性总糖含量 | 第36-37页 |
4.8 讨论 | 第37-40页 |
第五节 盐胁迫对不同生态型野大豆幼苗离子平衡的影响 | 第40-59页 |
5.1 毒害离子 | 第40-42页 |
5.1.1 Na~+含量变化 | 第40-41页 |
5.1.2 Cl~-含量变化 | 第41-42页 |
5.2 大量元素 | 第42-49页 |
5.2.1 NO_3~-含量变化 | 第42-43页 |
5.2.2 H_2PO_4~-含量变化 | 第43-45页 |
5.2.3 SO_4~(2-)含量变化 | 第45-46页 |
5.2.4 K+含量变化 | 第46-47页 |
5.2.5 Ca~(2+)含量变化 | 第47-48页 |
5.2.6 Mg~(2+)含量变化 | 第48-49页 |
5.3 微量元素 | 第49-55页 |
5.3.1 Fe~(2+)含量变化 | 第49-50页 |
5.3.2 Zn~(2+)含量变化 | 第50-51页 |
5.3.3 B~(3+)含量变化 | 第51-52页 |
5.3.4 Mn~(2+)含量变化 | 第52-53页 |
5.3.5 Cu~(2+)含量变化 | 第53-54页 |
5.3.6 C_2O_4~(2-)含量变化 | 第54-55页 |
5.4 离子比例 | 第55-57页 |
5.4.1 Na~+/K~+变化 | 第55-56页 |
5.4.2 Na~+/Ca~(2+)变化 | 第56-57页 |
5.5 讨论 | 第57-59页 |
第六节 光合生理参数和离子含量相关关系研究 | 第59-62页 |
6.1 不同生态型野大豆光合生理参数和离子含量相关关系研究 | 第59-60页 |
6.2 讨论 | 第60-62页 |
第七节 结论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1页 |
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