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11-22页 |
1.1 稻米品质的评价 | 第11-13页 |
1.1.1 外观品质 | 第11页 |
1.1.2 蒸煮食味品质(ECQs) | 第11-13页 |
1.2 稻米淀粉合成 | 第13页 |
1.3 稻米淀粉合成相关酶的研究 | 第13-16页 |
1.3.1 AGP合成酶 | 第13-14页 |
1.3.2 淀粉合成酶 | 第14-15页 |
1.3.3 淀粉分支酶(SBE) | 第15页 |
1.3.4 淀粉脱分支酶(DBE) | 第15-16页 |
1.4 稻米品质遗传研究 | 第16-18页 |
1.4.1 表观直链淀粉含量(AAC)的遗传 | 第16-17页 |
1.4.2 胶稠度(GC)的遗传 | 第17页 |
1.4.3 糊化温度(GT)的遗传 | 第17-18页 |
1.4.4 RVA的遗传 | 第18页 |
1.5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稻米品质 | 第18-19页 |
1.6 研究目的、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9-21页 |
1.6.1 试验目的和意义 | 第19-20页 |
1.6.2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1.7 实验技术路线图 | 第21-22页 |
2 利用回交重组自交系分析稻米的外观品质与RVA谱特征值的相关性 | 第22-29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2-25页 |
2.1.1 供试材料 | 第22页 |
2.1.2 稻米外观品质的测定 | 第22-23页 |
2.1.3 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测定 | 第23-24页 |
2.1.4 统计方法 | 第24-25页 |
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25-28页 |
2.3 讨论 | 第28-29页 |
3 水稻淀粉合成相关微效基因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| 第29-54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9-32页 |
3.1.1 试验材料 | 第29页 |
3.1.2 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测定 | 第29页 |
3.1.3 亲本及各株系基因型检测 | 第29-32页 |
3.1.4 统计分析 | 第32页 |
3.2 结果分析 | 第32-49页 |
3.2.1 双亲差异分子标记的筛选 | 第32页 |
3.2.2 后代BC_1F_(10)、BC_1F_(11)株系多态性基因位点的遗传表现 | 第32-35页 |
3.2.3 各基因对稻米品质的影响效应分析 | 第35-49页 |
3.3 讨论 | 第49-54页 |
3.3.1 SSI基因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3.3.2 SSIII-1 基因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| 第50页 |
3.3.3 SBE3和SSIII-1 基因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3.3.4 PUL和SSIII-1 基因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3.3.5 SSIII-1、SSI和PUL基因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| 第52-54页 |
4 Wx基因多态性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调控 | 第54-65页 |
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54-55页 |
4.1.1 试验材料 | 第54页 |
4.1.2 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测定 | 第54页 |
4.1.3 亲本及各株系基因型检测 | 第54-55页 |
4.1.4 统计分析 | 第55页 |
4.2 结果与分析 | 第55-63页 |
4.2.1 Wx座位上复等位基因的鉴定 | 第55-57页 |
4.2.2 Wx复等位基因在水稻种质资源中的分布 | 第57-58页 |
4.2.3 Wx基因In1G/T和Ex6A/C协同对稻米ECQs的影响 | 第58-60页 |
4.2.4 Wx基因In1G/T、Ex10C/T协同对稻米ECQs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4.2.5 Wx基因Ex6A/C和Ex10C/T协同对稻米ECQs的影响 | 第61页 |
4.2.6 Wx基因In1G/T、Ex6A/C和Ex10C/T协同对稻米ECQs的影响 | 第61-63页 |
4.2.7 水稻材料 Wx 基因 3 种 SNP 和(CT)n 的聚类分析 | 第63页 |
4.3 讨论 | 第63-65页 |
致谢 | 第65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