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引言 | 第11-12页 |
一、情节严重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| 第12-17页 |
(一) 情节严重的界定 | 第12-15页 |
1. 刑法中情节 | 第12-13页 |
2. 情节严重的内涵 | 第13-15页 |
(二) 情节严重设置的理论依据 | 第15-17页 |
1. 克服语言单一性的弊端:情节严重设置的技术依据 | 第15-16页 |
2. 契合我国立法定量模式的需求:情节严重设置的立法依据 | 第16页 |
3. 规范自由裁量权的要求:情节严重设置的司法依据 | 第16-17页 |
二、情节严重的性质定位 | 第17-23页 |
(一) 情节严重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 | 第18-21页 |
1. 情节严重性质定位学说纷争与评价 | 第18-19页 |
2. 情节严重是综合性的构成要件要素 | 第19-21页 |
(二) 情节严重对犯罪认定的影响 | 第21-23页 |
1. 情节严重对犯罪成立的影响 | 第21-22页 |
2. 情节严重对犯罪既遂的影响 | 第22-23页 |
三、情节严重立法模式的确立 | 第23-27页 |
(一) 单一式立法模式 | 第23-24页 |
1. 单一式立法模式的表现形式 | 第23-24页 |
2. 单一式立法模式的具体探讨 | 第24页 |
(二) 复合式立法模式 | 第24-27页 |
1. 复合式立法模式的表现形式 | 第24-25页 |
2. 复合式立法模式的具体探讨 | 第25-27页 |
四、情节严重的体系构建 | 第27-37页 |
(一) 法益侵害维度的构建 | 第28-33页 |
1. 法益侵害后果要素 | 第28-31页 |
2. 法益侵害方式要素 | 第31-32页 |
3. 法益侵害特定要素 | 第32-33页 |
(二) 主观恶性与主体身份维度的构建 | 第33-34页 |
1. 主观恶性要素 | 第33-34页 |
2. 主体身份要素 | 第34页 |
(三) 兜底性规定维度的构建 | 第34-37页 |
1. 兜底性规定的分析 | 第34-35页 |
2. 兜底性规定的内容确定 | 第35-37页 |
五、情节严重的立法完善 | 第37-42页 |
(一) 情节严重立法模式的完善 | 第37-39页 |
1. 情节严重立法模式的缺陷 | 第37-38页 |
2. 情节严重立法模式的重构 | 第38-39页 |
(二) 情节严重立法技术的完善 | 第39-42页 |
1. 情节严重同义反复的批判 | 第40页 |
2. 情节严重认定依据的完善 | 第40-42页 |
结语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6页 |
致谢 | 第46-4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47-48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