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缩略语与注释 | 第13-1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3页 |
1.1 课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1.1 课题背景 | 第14页 |
1.1.2 与现有无线通信方式比较 | 第14-15页 |
1.2 可见光通信系统 | 第15-19页 |
1.2.1 VLC系统发射端 | 第16-17页 |
1.2.2 VLC系统信道 | 第17页 |
1.2.3 VLC系统接收端 | 第17-18页 |
1.2.4 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| 第18-19页 |
1.3 研究现状与应用 | 第19-22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9-21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21-22页 |
1.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室内可见光通信OFDM技术 | 第23-37页 |
2.1 可见光通信调制技术 | 第23-28页 |
2.1.1 VLC的单载波调制技术 | 第23-24页 |
2.1.2 VLC-OFDM调制技术 | 第24-28页 |
2.2 VLC-OFDM关键技术 | 第28-31页 |
2.2.1 VLC-OFDM的实值化与单极化 | 第28-29页 |
2.2.2 VLC-OFDM系统峰均比抑制技术 | 第29-31页 |
2.3 VLC-OFDM技术分析与比较 | 第31-35页 |
2.3.1 直流偏置光OFDM | 第31-32页 |
2.3.2 非对称限幅光OFDM | 第32-33页 |
2.3.3 单极性光OFDM | 第33-34页 |
2.3.4 VLC-OFDM技术比较 | 第34-35页 |
2.4 本文研究的方向与流程 | 第35-36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三章 HU-OFDM调制技术及关键模块设计 | 第37-56页 |
3.1 基于快速哈特莱变换的HU-OFDM机制 | 第37-41页 |
3.1.1 离散哈特莱变换 | 第37-39页 |
3.1.2 HU-OFDM功能模块框架与工作流程设计 | 第39-41页 |
3.2 时域抽取快速哈特莱变换实现 | 第41-46页 |
3.3 映射方式选择 | 第46-48页 |
3.4 HU-OFDM系统PAPR抑制 | 第48-52页 |
3.4.1 HU-OFDM的PAPR抑制方法选择 | 第48-50页 |
3.4.2 基于HU-OFDM的PAPR抑制算法设计 | 第50-52页 |
3.5 单极化处理 | 第52-53页 |
3.6 解调端极性恢复检测设计 | 第53-55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第四章 可见光HU-OFDM性能仿真与分析 | 第56-97页 |
4.1 仿真平台及仿真方法 | 第56页 |
4.2 HU-OFDM功能模块的实现 | 第56-67页 |
4.2.1 MPAM映射/解映射模块实现 | 第57-59页 |
4.2.2 IFHT/FHT调制解调模块实现 | 第59-60页 |
4.2.3 基于FHT的PAPR抑制算法模块实现 | 第60-63页 |
4.2.4 U-Flip极性处理/极性恢复模块实现 | 第63-65页 |
4.2.5 VLC-OFDM调制技术模块化实现 | 第65-67页 |
4.3 VLC信道模块的实现 | 第67-74页 |
4.3.1 VLC信道建模 | 第67-69页 |
4.3.2 VLC信道仿真及分析 | 第69-74页 |
4.4 HU-OFDM系统仿真与性能验证 | 第74-93页 |
4.4.1 HU-OFDM可见光通信系统仿真 | 第74-77页 |
4.4.2 HU-OFDM仿真模型 | 第77-80页 |
4.4.3 不同算法的性能对比验证 | 第80-83页 |
4.4.4 载波数目对HU-OFDM性能的影响 | 第83-84页 |
4.4.5 峰均比(PAPR)抑制效果验证 | 第84-86页 |
4.4.6 信道配置对不同算法的影响 | 第86-90页 |
4.4.7 解调检测改进性能验证 | 第90-93页 |
4.5 分析与总结 | 第93-96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96-97页 |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97-99页 |
5.1 总结 | 第97-98页 |
5.2 不足与展望 | 第98-99页 |
致谢 | 第99-10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0-103页 |
在研期间参加课题及发表论文 | 第103-10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