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4页 |
1.1 课题的研究背景 | 第11页 |
1.2 课题的研究目的 | 第11-12页 |
1.3 课题的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
1.4 课题的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1.5 课题的创新点 | 第13-14页 |
第2章 中国动画视觉语言的发展历程 | 第14-21页 |
2.1 中国动画视觉语言的探索时期 | 第14-17页 |
2.1.1 中国动画的模仿阶段 | 第15-16页 |
2.1.2 民族风格的初步形成阶段 | 第16-17页 |
2.2“中国学派”视觉语言时期 | 第17-19页 |
2.2.1 民族文化价值的融入 | 第17-18页 |
2.2.2 不断创新的表达形式 | 第18-19页 |
2.3 中国动画视觉语言商业时期 | 第19-20页 |
2.3.1 量贩式的生产 | 第19页 |
2.3.2 模式化的视觉语言符号 | 第19-20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0-21页 |
第3章 中国动画视觉语言的表现形式 | 第21-27页 |
3.1 中国动画的画面效果呈现 | 第21-24页 |
3.1.1 虚实相生的构图 | 第21-22页 |
3.1.2 奇趣自然的场景 | 第22-23页 |
3.1.3 神韵自得的角色造型 | 第23-24页 |
3.2 中国动画的动态效果 | 第24-26页 |
3.2.1 角色动作飘逸灵动 | 第24-25页 |
3.2.2 镜头语言优美舒缓 | 第25页 |
3.2.3 动画效果充满想象力 | 第25-26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26-27页 |
第4章 中国动画视觉语言的传承借鉴 | 第27-35页 |
4.1 角色造型与民间戏曲 | 第27-29页 |
4.1.1 戏曲脸谱的造型特点 | 第27-28页 |
4.1.2 皮影戏及木偶戏的运动特点 | 第28-29页 |
4.2 场景与民间绘画 | 第29-30页 |
4.2.1 水墨晕染的特殊效果 | 第29-30页 |
4.2.2 传统壁画的“仙气”风格 | 第30页 |
4.3 剧本与民间文学 | 第30-32页 |
4.3.1 传统文化题材的限定 | 第31页 |
4.3.2 整体风格的定位 | 第31-32页 |
4.4 中国动画视觉语言对传统艺术审美理论的吸收和借鉴 | 第32-34页 |
4.4.1 气势贯通的气韵论 | 第32-33页 |
4.4.2 境生象外的意境说 | 第33-34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5章 中外中国动画视觉语言的创新应用分析 | 第35-40页 |
5.1 国外动画对中国动画视觉语言的创新应用 | 第35-37页 |
5.1.1 美国动画中的中国动画视觉语言 | 第35-36页 |
5.1.2 日本动画中的中国动画视觉语言 | 第36-37页 |
5.2 国内动画视觉语言的创新应用 | 第37-39页 |
5.2.1 国产动画中的视觉语言分析 | 第37-38页 |
5.2.2 中国动画视觉语言的变化发展 | 第38-39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6章 毕业设计作品应用解析 | 第40-47页 |
6.1 中国动画视觉语言的创新应用方法 | 第40-42页 |
6.1.1 传统视觉符号的传承性 | 第40-41页 |
6.1.2 本土化和国际化的交融性 | 第41-42页 |
6.1.3 审美需求的变异性 | 第42页 |
6.2 作品中包含的中国动画视觉语言 | 第42-45页 |
6.3 作品存在的不足之处 | 第45-46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结论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50-51页 |
致谢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