符号说明 | 第4-8页 |
中文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1 前言 | 第11-24页 |
1.1 休眠 | 第11-14页 |
1.1.1 果树休眠的概念 | 第11页 |
1.1.2 果树休眠的类型 | 第11-12页 |
1.1.3 光与果树休眠 | 第12页 |
1.1.4 激素与果树休眠 | 第12-14页 |
1.2 FAR1/FHY3研究进展 | 第14-17页 |
1.3 光信号与ABA信号通过ABI5结合 | 第17页 |
1.4 ABI5研究进展 | 第17-18页 |
1.5 DNA与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| 第18-22页 |
1.5.1 启动子分析方法 | 第18-20页 |
1.5.2 转录因子的研究 | 第20页 |
1.5.3 酵母单杂交 | 第20-22页 |
1.6 DAMs基因研究进展 | 第22-23页 |
1.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3-24页 |
2 材料和方法 | 第24-34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24-25页 |
2.1.1 植物材料 | 第24页 |
2.1.2 植物材料的培养及处理 | 第24页 |
2.1.3 菌株及载体 | 第24页 |
2.1.4 酶、试剂盒、生化试剂 | 第24页 |
2.1.5 仪器与设备 | 第24页 |
2.1.6 PCR引物 | 第24-25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5-34页 |
2.2.1 ‘中油四号’油桃花芽休眠诱导的界定 | 第25页 |
2.2.2 自然条件下自然休眠诱导期取材 | 第25页 |
2.2.3 外源ABA处理桃枝条 | 第25-26页 |
2.2.4 远红光处理 | 第26页 |
2.2.5 目的基因的查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26页 |
2.2.6 桃组织RNA的提取与检测 | 第26-27页 |
2.2.7 反转录 cDNA 第一链的合成 | 第27-28页 |
2.2.8 桃基因组DNA的提取 | 第28页 |
2.2.9 荧光定量PCR | 第28-29页 |
2.2.10 mRNA的分离 | 第29-30页 |
2.2.11 酵母单杂交文库构建 | 第30-32页 |
2.2.12 酵母感受态细胞转化 | 第32-33页 |
2.2.13 酵母诱饵报告子的AbAr最小抑制浓度测定 | 第33页 |
2.2.14 阳性克隆检测 | 第33-34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34-50页 |
3.1 PpFHY3/PpFAR1基因序列和表达分析 | 第34-43页 |
3.1.1 PpFHY3/PpFAR1基因家族序列分析 | 第34-38页 |
3.1.2 FHY3/FAR1进化树分析 | 第38页 |
3.1.3 桃休眠进程界定 | 第38-39页 |
3.1.4 自然条件下PpFHY3/PpFAR1在花芽休眠诱导期的表达分析 | 第39-40页 |
3.1.5 ABA处理对桃花芽中PpFHY3/PpFAR1基因的表达调控 | 第40-42页 |
3.1.6 远红光处理对桃花芽中PpFHY3/PpFAR1基因家族成员的表达调控 | 第42-43页 |
3.2 PpABI5上游转录因子的筛选 | 第43-50页 |
3.2.1 PpABI5基因启动子的扩增 | 第43页 |
3.2.2 PpABI5基因启动子的序列分析 | 第43-46页 |
3.2.3 诱饵载体的构建 | 第46页 |
3.2.4 抗性筛选结果 | 第46-47页 |
3.2.5 酵母单杂交cDNA文库的构建与质量鉴定 | 第47-48页 |
3.2.6 PpABI5启动子片断与桃cDNA文库的酵母单杂交筛选 | 第48页 |
3.2.7 PpABI5启动子片断与PpDAM3和PpDAM5的互作验证 | 第48-50页 |
4 讨论 | 第50-53页 |
4.1 FHY3/FAR1进化树分析及自然休眠诱导期PpFHY3/PpFAR1表达分析 | 第50页 |
4.2 ABA、远红光处理对自然休眠诱导期桃芽PpFHY3/PpFAR1基因的表达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4.3 PpABI5启动子的特征 | 第51页 |
4.4 PpDAM3/PpDAM5转录因子与PpABI5的启动子互作 | 第51-53页 |
5 结论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63页 |
致谢 | 第63-6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