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习分析框架的应用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1 绪论 | 第8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8-9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9-14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9-11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1-14页 |
1.3 研究问题 | 第14-15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1.5 研究框架 | 第15-17页 |
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| 第17-24页 |
2.1 学习分析理论依据 | 第17-19页 |
2.1.1 数据挖掘 | 第17-18页 |
2.1.2 学术分析 | 第18页 |
2.1.3 商务智能 | 第18-19页 |
2.2 学习分析 | 第19-23页 |
2.2.1 学习分析的发展与演变 | 第19-20页 |
2.2.2 学习分析定义 | 第20-21页 |
2.2.3 学习分析的范畴 | 第21-22页 |
2.2.4 学习分析的特征 | 第22-23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3-24页 |
3 学习分析的框架 | 第24-37页 |
3.1 学习分析组成要素 | 第24-33页 |
3.1.1 数据对象 | 第24-25页 |
3.1.2 数据存储 | 第25-26页 |
3.1.3 学习分析工具 | 第26-29页 |
3.1.4 受益者 | 第29-30页 |
3.1.5 反馈与干预 | 第30-31页 |
3.1.6 数据可视化 | 第31-33页 |
3.2 学习分析框架的建构 | 第33-36页 |
3.2.1 数据来源 | 第33-34页 |
3.2.2 工具包的设置 | 第34-35页 |
3.2.3 受益者 | 第35页 |
3.2.4 预测与干预 | 第35-36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4 高校中学习分析框架的应用研究 | 第37-53页 |
4.1 研究目的与实验要素 | 第37-41页 |
4.1.1 数据对象 | 第37页 |
4.1.2 数据平台的选定 | 第37-41页 |
4.2 工具包设置 | 第41-46页 |
4.2.1 界面介绍 | 第42-44页 |
4.2.2 NodeXL软件的功能特性 | 第44-46页 |
4.3 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结果 | 第46-51页 |
4.4 干预 | 第51-52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5 学习分析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| 第53-55页 |
5.1 学习分析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| 第53-54页 |
5.2 解决方案 | 第54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6 总结与展望 | 第55-58页 |
6.1 总结 | 第55页 |
6.2 展望 | 第55-58页 |
6.2.1 学习分析对未来教育的贡献 | 第55-56页 |
6.2.2 学习分析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| 第56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1页 |
附录一 道德规范协议 | 第61-62页 |
附录二 学生考勤统计表 | 第62-63页 |
附录三 学生表现统计表 | 第63-64页 |
附录四 学生作业成绩统计表 | 第64-6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65-66页 |
致谢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