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6页 |
1.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8页 |
1.2 建筑工业化研究现状 | 第8-10页 |
1.2.1 国外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| 第8-10页 |
1.2.2 国内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| 第10页 |
1.3 预制混凝土剪力墙研究现状 | 第10-14页 |
1.3.1 预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3.2 预制钢管混凝土剪力墙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3.3 预制钢板混凝土剪力墙研究现状与应用 | 第13-14页 |
1.4 预制混凝土剪力墙轴心受压性能研究情况 | 第14页 |
1.5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14-16页 |
1.5.1 本文研究内容 | 第15页 |
1.5.2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第2章 预制型钢约束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轴心受压性能试验方案 | 第16-32页 |
2.1 试验目的 | 第16页 |
2.2 试件设计 | 第16-25页 |
2.2.1 材料选择 | 第16页 |
2.2.2 材料力学性能 | 第16-17页 |
2.2.3 方钢管设计 | 第17-18页 |
2.2.4 缀板设计 | 第18-21页 |
2.2.5 剪力墙设计 | 第21-25页 |
2.3 试件制作 | 第25-26页 |
2.4 加载装置和加载方案 | 第26-30页 |
2.4.1 加载装置 | 第26-27页 |
2.4.2 测点布置 | 第27-30页 |
2.5 加载制度和观测内容 | 第30-31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第3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32-64页 |
3.1 试验过程与现象描述 | 第32-54页 |
3.1.1 试件SW2试验现象描述 | 第32-34页 |
3.1.2 试件SRCW2试验现象描述 | 第34-36页 |
3.1.3 试件SRCW5试验现象描述 | 第36-39页 |
3.1.4 试件SRCW8试验现象描述 | 第39-41页 |
3.1.5 试件SRCW10试验现象描述 | 第41-43页 |
3.1.6 试件SRCW11试验现象描述 | 第43-54页 |
3.2 试验破坏形态与结果总结 | 第54-55页 |
3.3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55-58页 |
3.3.1 纵向荷载—应变曲线分析 | 第58页 |
3.3.2 横向荷载—应变曲线分析 | 第58页 |
3.4 影响剪力墙轴心受压性能因素的分析 | 第58-62页 |
3.4.1 高厚比 | 第59-60页 |
3.4.2 纵向钢筋配筋率 | 第60页 |
3.4.3 含钢率 | 第60-62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62-64页 |
第4章 预制型钢约束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有限元分析 | 第64-75页 |
4.1 有限元分析方法 | 第64页 |
4.2 材料本构的选取 | 第64-67页 |
4.2.1 混凝土本构模型 | 第64-66页 |
4.2.2 钢筋及型钢本构模型 | 第66-67页 |
4.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67-69页 |
4.3.1 单元类型的选取 | 第67页 |
4.3.2 界面相互作用 | 第67-68页 |
4.3.3 有限元模型 | 第68-69页 |
4.4 有限元结果分析 | 第69-74页 |
4.4.1 数据结果对比 | 第69-70页 |
4.4.2 有限元荷载—位移分析 | 第70-72页 |
4.4.3 模型对比分析 | 第72-74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74-75页 |
第5章 剪力墙轴心受压承载力与复合刚度计算方法 | 第75-86页 |
5.1 预制型钢约束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轴心受压工作机理 | 第75-76页 |
5.1.1 第一组试件的轴心受压工作机理 | 第75页 |
5.1.2 第二组试件的轴心受压工作机理 | 第75-76页 |
5.1.3 第三组试件的轴心受压工作机理 | 第76页 |
5.2 预制型钢约束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轴心受压承载力计算公式 | 第76-81页 |
5.2.1 概述 | 第76-77页 |
5.2.2 本文轴心受压承载力计算公式 | 第77-78页 |
5.2.3 剪力墙轴心受压承载力试验值与理论值对比分析 | 第78-79页 |
5.2.4 高厚比对承载力的影响 | 第79页 |
5.2.5 配筋率对承载力的影响 | 第79-80页 |
5.2.6 含钢率对承载力的影响 | 第80-81页 |
5.3 预制型钢约束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轴心受压复合刚度计算 | 第81-85页 |
5.3.1 轴心受压复合刚度计算理论 | 第81-82页 |
5.3.2 试验分析轴心受压复合刚度计算 | 第82-85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85-86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6-89页 |
6.1 结论 | 第86-88页 |
6.2 展望 | 第88-8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9-9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93-94页 |
在学期间参加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| 第94-95页 |
致谢 | 第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