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川省农村资金互助社风险管理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引言 | 第10-19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2-17页 |
1.2.1 农村资金互助社现状研究 | 第12-13页 |
1.2.2 农村资金互助社金融风险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2.3 其他合作金融类机构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2.4 相关研究评述 | 第16-17页 |
1.3 研究方案 | 第17-18页 |
1.3.1 研究目标 | 第17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17页 |
1.3.3 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3.4 数据来源 | 第18页 |
1.3.5 技术路线图 | 第18页 |
1.4 创新与不足 | 第18-19页 |
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| 第19-21页 |
2.1 概念界定 | 第19-20页 |
2.1.1 农村资金互助社 | 第19页 |
2.1.2 风险 | 第19-20页 |
2.1.3 金融风险 | 第20页 |
2.2 理论基础 | 第20-21页 |
2.2.1 农村金融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2.2 金融风险管理理论 | 第21页 |
3 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现状 | 第21-29页 |
3.1 国内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历程 | 第21-23页 |
3.2 四川省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现状 | 第23-27页 |
3.2.1 发展规模 | 第23-24页 |
3.2.2 运行机制 | 第24-26页 |
3.2.3 运行绩效 | 第26-27页 |
3.3 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基本特征 | 第27-29页 |
3.3.1 服务三农绩效显著 | 第27页 |
3.3.2 合作基石坚定 | 第27-28页 |
3.3.3 封闭性运行 | 第28页 |
3.3.4 贷款“短期、小额、分散” | 第28页 |
3.3.5 股本金较低 | 第28页 |
3.3.6 机构设置简单 | 第28-29页 |
3.3.7 金融服务品种有限 | 第29页 |
4 四川省农村资金互助社风险分析 | 第29-38页 |
4.1 风险类型 | 第29-31页 |
4.1.1 资本风险 | 第29-30页 |
4.1.2 信用风险 | 第30页 |
4.1.3 操作风险 | 第30页 |
4.1.4 流动性风险 | 第30页 |
4.1.5 亏损风险 | 第30-31页 |
4.1.6 自然风险 | 第31页 |
4.1.7 法律风险 | 第31页 |
4.2 四川省农村资金互助社风险生成原因 | 第31-38页 |
4.2.1 外部因素 | 第32-34页 |
4.2.2 内部因素 | 第34-38页 |
5 农村资金互助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| 第38-41页 |
5.1 指标选取的原则 | 第38页 |
5.2 主要指标的选取 | 第38-41页 |
5.2.1 资本风险度量指标 | 第39页 |
5.2.2 流动性风险度量指标 | 第39页 |
5.2.3 信用风险度量指标 | 第39页 |
5.2.4 经营风险度量指标 | 第39-40页 |
5.2.5 操作风险度量指标 | 第40-41页 |
6 四川省农村资金互助社风险评价实证分析 | 第41-48页 |
6.1 研究区域选择及数据来源 | 第41页 |
6.2 评价方法简介 | 第41页 |
6.3 评价过程 | 第41-45页 |
6.3.1 物元、经典域和节域矩阵的确立 | 第41-42页 |
6.3.2 指标权重的确立 | 第42-43页 |
6.3.3 关联度评价的建立 | 第43-45页 |
6.4 评价结果与分析 | 第45-48页 |
6.4.1 评价结果 | 第45页 |
6.4.2 评价结果分析 | 第45-48页 |
7 结论与建议 | 第48-52页 |
7.1 结论 | 第48-49页 |
7.2 建议 | 第49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6页 |
致谢 | 第56-58页 |
附录 | 第58-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