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1-5页 |
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目录 | 第9-11页 |
1 前言 | 第11-13页 |
2 植物成功入侵机制研究进展 | 第13-19页 |
·影响群落可入侵性的因素 | 第13-16页 |
·群落的生物多样性与可入侵性的关系 | 第13-14页 |
·群落物种组成结构与可入侵性的关系 | 第14页 |
·群落可利用资源与可入侵性的关系 | 第14-15页 |
·所受干扰强度对可入侵性的影响 | 第15-16页 |
·影响植物成功入侵新群落的因素 | 第16-18页 |
·植物繁殖势与入侵性的关系 | 第16页 |
·自身生物学特性与入侵性的关系 | 第16-17页 |
·栖息地天敌的匮乏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8-19页 |
3 影响亚热带皆伐迹地草本层物种多样性的因素 | 第19-25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19-20页 |
·新岗山样地概况 | 第19页 |
·调查方法 | 第19-20页 |
·数据分析 | 第20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20-23页 |
·样地内植物种类组成 | 第20-21页 |
·样地内植物分布特征 | 第21页 |
·植物分布与地形、光照条件的关系 | 第21-23页 |
·讨论 | 第23-25页 |
4 亚热带人工林条件下影响外来植物入侵的因素 | 第25-39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25-28页 |
·样方设置处理方法 | 第25-28页 |
·小样方监测 | 第28页 |
·数据处理与分析 | 第28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28-36页 |
·小样方组成的季节动态 | 第28-30页 |
·样方物种多样性变化 | 第30-32页 |
·目标种生长情况 | 第32页 |
·目标种与群落盖度、物种数间的相关性 | 第32-34页 |
·目标种与物种多样性间相关性 | 第34页 |
·标种重要值与地形、光强间相关性 | 第34-35页 |
·目标种构件生物量配比 | 第35-36页 |
·讨论 | 第36-39页 |
·种子萌发率对物种定居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·群落组成对外来植物侵入过程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·目标物种对群落多样性、环境差异的响应 | 第38-39页 |
5 外来-本地草本植物间定居过程中的差异和相互作用 | 第39-49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39-42页 |
·茶山样地概况 | 第39页 |
·实验样方的设置 | 第39页 |
·本地种群落设置及干扰和氮添加 | 第39-41页 |
·小样方监测 | 第41-42页 |
·数据记录与分析 | 第42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42-47页 |
·群落组成季节动态 | 第42-43页 |
·优势种重要值与群落组成间的相关性 | 第43-45页 |
·主要优势种间相关性 | 第45页 |
·主要物种生物量构件配比 | 第45-47页 |
·讨论 | 第47-49页 |
·群落组成对入侵植物生长的影响 | 第47页 |
·外来植物与本地植物生长上的差异 | 第47-49页 |
6 结论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6页 |
附录 | 第56-63页 |
附件1 新岗山草本层名录 | 第56-63页 |
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