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英文缩略语 | 第8-9页 |
前言 | 第9-11页 |
临床研究 | 第11-40页 |
1 研究目的 | 第11页 |
2 研究资料 | 第11-15页 |
·临床资料 | 第11-12页 |
·一般资料 | 第11页 |
·临床表现 | 第11-12页 |
·实验室检查 | 第12页 |
·诊断标准 | 第12-15页 |
·西医诊断标准 | 第12-13页 |
·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| 第13页 |
·病情活动度积分 | 第13-14页 |
·中医症候分级量化及计分标准 | 第14页 |
·红斑特征分级量化及计分标准 | 第14-15页 |
·病例选择 | 第15页 |
·纳入标准 | 第15页 |
·排除标准 | 第15页 |
·剔除标准 | 第15页 |
3 研究方法 | 第15-19页 |
·中医辩证施治 | 第15-16页 |
·西药继续参照入院前的用药与剂量 | 第16页 |
·辅助治疗 | 第16页 |
·预防护理 | 第16-17页 |
·观察指标 | 第17页 |
·疗效判定标准 | 第17-19页 |
·疾病总体疗效判定标准 | 第17页 |
·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标准 | 第17-18页 |
·红斑疗效判定标准 | 第18页 |
·红斑主要特征指标疗效判定标准 | 第18-19页 |
·统计学处理 | 第19页 |
5 研究结果 | 第19-22页 |
·治疗后临床疗效 | 第19页 |
·SLEDAI评分比较 | 第19页 |
·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| 第19-20页 |
·皮损形式及改善情况 | 第20页 |
·红斑特征量化评分比较 | 第20-21页 |
·治疗后红斑各项指标改善情况 | 第21页 |
·免疫学指标及ESR变化 | 第21-22页 |
·激素使用情况 | 第22页 |
·不良反应 | 第22页 |
6 讨论 | 第22-39页 |
·中医学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认识 | 第22-26页 |
·病名及症候 | 第22页 |
·病因病机 | 第22-24页 |
·中医辩证分型 | 第24页 |
·中西医结合治疗SLE的研究概况 | 第24-26页 |
·现代医学对SLE的认识 | 第26-30页 |
·病因病机 | 第26页 |
·现代医学对SLE的治疗现状 | 第26-30页 |
·糖皮质激素 | 第26-27页 |
·抗疟药 | 第27-28页 |
·免疫抑制剂 | 第28-29页 |
·生物制剂 | 第29页 |
·免疫球蛋白 | 第29-30页 |
·造血干细胞移植 | 第30页 |
·血浆置换术 | 第30页 |
·其他治疗 | 第30页 |
·化斑汤的概述及方药分析 | 第30-33页 |
·概述 | 第30-31页 |
·方药分析 | 第31-33页 |
·化斑汤治疗SLE的现代药理研究 | 第33-36页 |
·解热 | 第33-34页 |
·抗炎 | 第34页 |
·免疫调节 | 第34-35页 |
·抗感染 | 第35页 |
·改善微循环 | 第35页 |
·降低西药副作用 | 第35-36页 |
·本研究课题结果综合评述 | 第36-39页 |
·化斑汤对疾病总体疗效及病情活动的影响 | 第36页 |
·化斑汤对SLE中医证候的疗效影响 | 第36页 |
·化斑汤对SLE皮损改善情况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·化斑汤对SLE红斑疗效及红斑主要指标的影响 | 第37页 |
·化斑汤对SLE免疫指标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·化斑汤对ESR的影响 | 第38页 |
·激素使用情况 | 第38-39页 |
7 结论 | 第39页 |
8 问题与不足 | 第39-40页 |
致谢 | 第40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6页 |
文献综述 | 第46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4页 |
附录 | 第54-59页 |
附件1.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、专著及科研成果(示例) | 第59-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