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3页 |
Abstract | 第3-8页 |
1 引言 | 第8-10页 |
2 | 第10-24页 |
·一般资料 | 第10-12页 |
·研究对象 | 第10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0-12页 |
·治疗方法 | 第12-15页 |
·西医诊断标准 | 第12-13页 |
·中医诊断标准 | 第13页 |
·纳入标准 | 第13-14页 |
·排除标准 | 第14页 |
·剔除病例标准 | 第14页 |
·病例脱落标准 | 第14页 |
·中止标准 | 第14-15页 |
·具体治疗 | 第15页 |
·临床的观察指标 | 第15-19页 |
·皮损及中医证候积分观察 | 第15页 |
·生活质量调查 | 第15-16页 |
·判定标准 | 第16-18页 |
·统计学处理 | 第18-19页 |
·基线比较 | 第19-21页 |
·两组年龄构成比较 | 第19页 |
·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| 第19页 |
·两组患者发病类型比较 | 第19-20页 |
·两组患者病情严重度比较 | 第20页 |
·两组患者治疗前皮损量化评分比较 | 第20页 |
·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| 第20-21页 |
·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受影响例数比较 | 第21页 |
·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初诊评分比较 | 第21页 |
·疗效比较 | 第21-23页 |
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积分比较 | 第21-22页 |
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| 第22-23页 |
·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| 第23页 |
·不良反应比较 | 第23-24页 |
3 讨论 | 第24-40页 |
·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| 第24-27页 |
·祖国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| 第24页 |
·现代中医青春期后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 | 第24-25页 |
·现代中医对青春期后痤疮的辨证论治 | 第25-27页 |
·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| 第27-29页 |
·内分泌因素 | 第27-28页 |
·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 | 第28页 |
·遗传因素的影响 | 第28页 |
·微生物的感染 | 第28页 |
·痤疮的免疫机制 | 第28页 |
·其他原因 | 第28-29页 |
·痤疮患者生活质量研究概况 | 第29-30页 |
·选方依据与药物分析 | 第30-37页 |
·选方依据 | 第30-31页 |
·方药分析 | 第31-33页 |
·现代药理分析 | 第33-36页 |
·对照组及外用药物分析 | 第36-37页 |
·生活质量与痤疮 | 第37-38页 |
·研究结果分析 | 第38-39页 |
·在痤疮皮损方面的比较 | 第38页 |
·在中医证候方面的比较 | 第38页 |
·生活质量改善比较 | 第38-39页 |
·女性青春期后痤疮患者的护理 | 第39-40页 |
4 结论 | 第40-41页 |
5 问题与展望 | 第41-42页 |
致谢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8页 |
附录一:文献综述 | 第48-66页 |
1 祖国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| 第48-50页 |
·古代中医对痤疮的认识 | 第48-49页 |
·现代医家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 | 第49-50页 |
2 痤疮的中医治疗 | 第50-55页 |
·内治法 | 第50-53页 |
·辨证论治 | 第50-52页 |
·专方专药加减 | 第52页 |
·中成药 | 第52-53页 |
·外治法 | 第53-55页 |
·中药面膜 | 第53页 |
·外用制剂 | 第53页 |
·针刺疗法 | 第53-54页 |
·耳穴 | 第54页 |
·其他疗法 | 第54-55页 |
3 现代医学治疗痤疮的研究现状 | 第55-61页 |
·流行病学研究 | 第56页 |
·病因学研究 | 第56-57页 |
·内分泌因素 | 第56页 |
·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 | 第56页 |
·微生物的感染 | 第56-57页 |
·免疫学因素 | 第57页 |
·其他因素 | 第57页 |
·现代医药治疗 | 第57-61页 |
·系统治疗 | 第57-59页 |
·局部治疗 | 第59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6页 |
附录二:临床试验观察表 | 第66-68页 |
附录三:痤疮特异性生活质量调查表(Qol-Acne) | 第68-70页 |
附录四: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、专著及科研成果 | 第70-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