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内容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1-18页 |
| ·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1-13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3-15页 |
| ·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3-14页 |
| ·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4-15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| ·调查问卷法 | 第16页 |
| ·文献阅读法 | 第16页 |
| ·走访调查法 | 第16页 |
| ·统计描述法 | 第16页 |
| ·创新点与不足 | 第16-18页 |
| ·创新点 | 第16-17页 |
| ·不足 | 第17-18页 |
| 第2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概述 | 第18-23页 |
| 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提出 | 第18-19页 |
| ·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及其历史沿革 | 第18-19页 |
| 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 | 第19页 |
| ·农村合作医疗的理论基础 | 第19-20页 |
| ·福利经济学理论 | 第19-20页 |
| ·市场失灵理论 | 第20页 |
| ·公共服务均等化 | 第20页 |
| 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特点 | 第20-23页 |
| ·统筹层次较高、筹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强 | 第20-21页 |
| ·对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监管 | 第21页 |
| ·以收定支,保障适度 | 第21-23页 |
| 第3章 山东省菏泽市单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现状调查 | 第23-32页 |
| ·山东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建立与发展 | 第23-24页 |
| ·单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及措施 | 第24-26页 |
| ·基金分配原则 | 第24页 |
| ·补偿范围 | 第24页 |
| ·住院补偿起付线、补偿比例及封顶线 | 第24-25页 |
| ·门诊补偿政策 | 第25-26页 |
| ·单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调查分析 | 第26-28页 |
| ·问卷设计、发放和回收 | 第26页 |
| ·被调查对象的代表性分析 | 第26-28页 |
| ·单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分析 | 第28-32页 |
| ·高参合率多集中在31-50岁 | 第28-29页 |
| ·有长期慢性病患者的家庭参合率较高 | 第29-30页 |
| ·参合农民多选择基层就医 | 第30页 |
| ·新农合存在变相被迫参合的情况 | 第30页 |
| ·新农合满意度较低 | 第30-32页 |
| 第4章 单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32-41页 |
| ·单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主要矛盾 | 第33-34页 |
| ·参合率与医疗需求不匹配的矛盾 | 第33页 |
| ·低满意度与高参合率之间的矛盾 | 第33-34页 |
| ·基层医院硬件与医疗专业人员配备之间的矛盾 | 第34页 |
| ·单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34-38页 |
| ·新农合保障作用不到位 | 第34-37页 |
| ·医疗服务机构问题 | 第37页 |
| ·新农合基层运行机制问题 | 第37-38页 |
| ·单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问题原因分析 | 第38-41页 |
| ·新农合自身制度不健全 | 第38-39页 |
| ·部分农民思想观念落后 | 第39页 |
| ·基层政府的信任缺失 | 第39-41页 |
| 第5章 完善单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 | 第41-46页 |
| ·提高新农合保障水平 | 第41-42页 |
| ·提高报销比例 | 第41页 |
| ·增加报销途径 | 第41页 |
| ·扩大报销范围 | 第41-42页 |
| ·加强医疗服务机构建设和管理 | 第42-43页 |
| ·加强村级卫生室建设 | 第42页 |
| ·加强医疗服务机构的管理 | 第42-43页 |
| ·健全新农合基层运行机制 | 第43页 |
| ·提高农民参合积极性 | 第43-44页 |
| ·实施“适度强制”的原则 | 第43页 |
| ·提高新农合宣传的针对性 | 第43-44页 |
| ·加强新农合主体之间的配合 | 第44页 |
| ·加大新农合医疗机构的医疗人才队伍的培训 | 第44-46页 |
| ·加强医疗人才的医德医风建设 | 第44-45页 |
| ·加强定点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的选拔 | 第45-46页 |
| 结语 | 第46-47页 |
| 附录 | 第47-50页 |
| 一、关于单县新农合制度运行状况的调查问卷 | 第47-49页 |
| 二、关于单县新型农村合作制度运行现状的调查分析问题 | 第49-5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0-54页 |
| 后记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