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9-16页 |
一、选题背景 | 第9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(一) 理论意义 | 第9-10页 |
(二) 实践意义 | 第10页 |
三、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10页 |
(一)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| 第10页 |
(二) 戈登的民族关系变量体系 | 第10页 |
(三) 我国学者研究民族关系的理论 | 第10页 |
四、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| 第10-13页 |
(一) 国内外关于民族关系研究的一般理论 | 第10-11页 |
(二) 关于衡量回汉民族关系的各项指标的研究 | 第11-13页 |
(三) 关于影响民族关系因素的研究 | 第13页 |
(四) 关于协调回汉民族关系措施的研究 | 第13页 |
五、关于新疆民族关系的研究 | 第13-14页 |
六、简要评述 | 第14页 |
七、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八、本文结构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石河子乡六宫村概况 | 第16-19页 |
一、六宫村自然地理概况 | 第16页 |
二、六宫村行政建制 | 第16-17页 |
三、六宫村人口概况 | 第17页 |
四、六宫村经济状况 | 第17页 |
五、六宫村当前民族关系现状 | 第17-19页 |
第三章 六宫村回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| 第19-33页 |
一、六宫村回汉民族的居住格局 | 第19-21页 |
(一) 六宫村回汉民族居住格局现状 | 第20页 |
(二) 六宫村居住格局对回汉民族关系的影响 | 第20-21页 |
(三) 六宫村在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着新的居住格局的变迁 | 第21页 |
二、六宫村同汉民族的宗教信仰 | 第21-25页 |
(一) 六宫村宗教信仰状况 | 第22-24页 |
(二) 宗教信仰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| 第24-25页 |
三、六宫村回汉民族的族际通婚 | 第25-29页 |
(一) 回汉民族族际通婚的一般特点 | 第25-26页 |
(二) 六宫村的回族族际通婚状况 | 第26页 |
(三) 回汉民族对族际通婚的态度 | 第26-28页 |
(四) 影响回汉通婚的因素分析 | 第28-29页 |
四、六宫村回汉民族的民族意识 | 第29-31页 |
五、六宫村回汉民族的语言使用情况 | 第31-33页 |
(一) "回族汉语"问题 | 第31-32页 |
(二) 六宫村回汉民族的语言使用 | 第32-33页 |
第四章 影响石河子乡六宫村回汉民族关系因素 | 第33-44页 |
一、民族文化背景 | 第33-36页 |
(一) 民族间在文化上的相互交流 | 第33-35页 |
(二) 宗教信仰因素 | 第35-36页 |
二、社会发展历史 | 第36-37页 |
三、开放与多元的经济因素 | 第37-39页 |
四、社会政策的影响 | 第39-41页 |
五、流动人口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(一) 消极影响 | 第41-42页 |
(二) 积极影响 | 第42页 |
六、环境因素 | 第42-43页 |
七、六宫村的政治权力架构问题 | 第43-44页 |
第五章 六宫村维护回汉民族关系的基本经验 | 第44-46页 |
第六章 进一步完善六宫村回汉民族关系的建议 | 第46-49页 |
结语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
附录一:六宫村调研提纲 | 第55-56页 |
附录二:石河子乡六宫村回汉民族关系调查问卷 | 第56-60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0页 |
在学期间主要参与的研究项目(2项) | 第60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(2篇) | 第60-61页 |
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