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7页 |
·研究背景及选题缘由 | 第11-12页 |
·城市化的需求 | 第11页 |
·城市道路绿地建设的兴起 | 第11-12页 |
·城市林荫道是展示城市景观的窗口 | 第12页 |
·建设城市林荫道是评定生态园林城市的必要条件 | 第12页 |
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2-13页 |
·构建城市生态网络 | 第12页 |
·打造南京城市形象名片 | 第12-13页 |
·推进南京生态园林城市建设 | 第13页 |
·评价南京市林荫道现状并提出可操作性建议 | 第13页 |
·研究条件 | 第13-15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城市林荫道理论研究综述 | 第17-41页 |
·城市林荫道的相关概念 | 第17-19页 |
·城市道路 | 第17页 |
·城市道路的分类 | 第17-18页 |
·城市道路景观 | 第18-19页 |
·城市林荫道的概念辨析 | 第19-20页 |
·城市林荫道的分类 | 第20-25页 |
·按道路性质分类 | 第20-21页 |
·按照道路结构分类 | 第21-23页 |
·按照林荫道景观类别进行分类 | 第23-24页 |
·按道路使用主体分类 | 第24-25页 |
·林荫道的起源与发展 | 第25-33页 |
·欧洲城市林荫道发展 | 第25-31页 |
·中国林荫道的发展 | 第31-33页 |
·国内外城市林荫道相关研究 | 第33-41页 |
·风景道相关研究 | 第34页 |
·绿道相关研究 | 第34-36页 |
·公园道相关研究 | 第36-37页 |
·对于城市行道树的研究 | 第37页 |
·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研究 | 第37-38页 |
·生态保护研究 | 第38页 |
·景观及生态评价研究 | 第38-41页 |
第三章 研究区域背景分析 | 第41-47页 |
·南京市城市概况 | 第41页 |
·南京市道路绿地建设的发展 | 第41-43页 |
·“绿色隧道”的形成 | 第42页 |
·道路绿化的进一步推进 | 第42页 |
·道路绿化与生态系统的整合 | 第42-43页 |
·南京市文脉分析 | 第43-47页 |
·文化的载体——道路路名 | 第43页 |
·南京市文脉布局 | 第43-47页 |
第四章 南京市林荫道景观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| 第47-59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47-51页 |
·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| 第47-48页 |
·具体计算步骤 | 第48-50页 |
·综合评价等级的确定 | 第50-51页 |
·南京市城市林荫道景观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| 第51-59页 |
·综合评价层次结构模型 | 第51页 |
·各评价因子评分标准 | 第51-54页 |
·评判方法 | 第54页 |
·评价因子权重计算 | 第54-59页 |
第五章 南京市林荫道景观实证调查与分析 | 第59-85页 |
·调查背景 | 第59-61页 |
·南京市各城区概况 | 第59-60页 |
·南京市林荫道建设现状 | 第60-61页 |
·调查范围 | 第61-64页 |
·样带选择 | 第61-63页 |
·调研绿地范围 | 第63-64页 |
·调查方法 | 第64-65页 |
·植物调查方法 | 第64-65页 |
·道路整体景观调查方法 | 第65页 |
·南京市林荫道基本特征分析 | 第65-71页 |
·道路断面板式调查分析 | 第65-67页 |
·行道树应用特征分析 | 第67页 |
·垂直结构分析 | 第67-69页 |
·彩叶、开花植物的应用分析 | 第69-70页 |
·优势种群年龄结构分析 | 第70-71页 |
·南京市林荫道景观评价结果分析 | 第71-85页 |
·综合评分结果 | 第71-74页 |
·得分情况总体分析 | 第74-75页 |
·新老城区得分情况分析 | 第75-76页 |
·各准则层在不同景观类型林荫道中的表现分析 | 第76-77页 |
·不同景观类型林荫道得分情况分析 | 第77-84页 |
·讨论 | 第84-85页 |
第六章 存在问题及优化建议 | 第85-93页 |
·存在问题 | 第85-87页 |
·老城区色彩沉闷,缺乏现代气息 | 第85页 |
·树种选择单一,乡土树种应用不足 | 第85-86页 |
·人文景观匮乏,文脉传承性差 | 第86页 |
·人本意识不足,人行空间重视不足 | 第86页 |
·系统理论缺乏,矛盾冲突明显 | 第86-87页 |
·生态功能不足,建设发展失衡 | 第87页 |
·南京市林荫道景观发展优化建议 | 第87-91页 |
·注重乡土树种及色叶、开花植物的应用,提高植物配置多样性 | 第87-88页 |
·丰富绿化形式,提高单位面积绿量 | 第88页 |
·注重生态廊道建设,保证连续性与整体性 | 第88页 |
·梳理城市文脉,打造林荫道文化体系 | 第88-89页 |
·增加人本意识,注重空间尺度及空间序列 | 第89-90页 |
·推进林荫道成本效益数量化分析 | 第90页 |
·系统整合,立足长远 | 第90-91页 |
·建立林荫道景观长效维护机制 | 第91页 |
·总结与展望 | 第91-93页 |
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| 第93-95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93页 |
·主要创新点 | 第93-9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5-99页 |
附录 | 第99-111页 |
致谢 | 第111-113页 |
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| 第11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