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“乐活”理念的城市滨水区游憩行为研究
摘要 | 第1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4页 |
1 绪论 | 第14-30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4-16页 |
·“乐活”理念的深入人心 | 第14-15页 |
·城市滨水区的发展与使用现状 | 第15-16页 |
·国内外游憩行为研究的兴起 | 第16页 |
·研究对象与范围 | 第16-18页 |
·城市滨水区的概念界定 | 第16-17页 |
·城市滨水区建设实例 | 第17-18页 |
·蚌埠龙子湖风景区的样本优势 | 第18页 |
·城市滨水区研究与发展概述 | 第18-26页 |
·国外城市滨水区景观研究与发展 | 第19-21页 |
·国内城市滨水区景观研究与发展 | 第21-24页 |
·国内外滨水区规划研究内容比较 | 第24页 |
·国内外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| 第24-25页 |
·我国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面临的问题 | 第25-26页 |
·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26-27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26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26-27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7页 |
·文献检索法 | 第27页 |
·问卷调查法 | 第27页 |
·现场观察法 | 第27页 |
·比较求证法 | 第27页 |
·多学科研究 | 第27页 |
·研究框架 | 第27-29页 |
·小结 | 第29-30页 |
2 基本理论框架 | 第30-42页 |
·游憩学主要理论 | 第30-35页 |
·游憩、旅游与休闲 | 第30-31页 |
·国内外游憩学相关研究 | 第31-33页 |
·游憩学主要研究方法概述 | 第33-35页 |
·“乐活”理念 | 第35-37页 |
·乐活、慢生活与低碳生活 | 第35-36页 |
·国内外“乐活”理念渗透 | 第36-37页 |
·“乐活”理念的内涵与核心 | 第37页 |
·环境行为学相关理论 | 第37-40页 |
·格式塔心理学 | 第37-38页 |
·城市意象、认知地图理论 | 第38-39页 |
·皮亚杰学派 | 第39页 |
·环境心理学 | 第39-40页 |
·交往理论 | 第40页 |
·小结 | 第40-42页 |
3 基于“乐活”理念的景观设计研究 | 第42-56页 |
·国内外“乐活”景观设计实例 | 第42-46页 |
·福州光明港北岸都市乐活景观区 | 第42-43页 |
·绵阳小枧生态公园 | 第43-44页 |
·锦江198·LOHAS绿道 | 第44页 |
·青岛天幕城 | 第44-45页 |
·丹麦奥尔堡滨水公园 | 第45页 |
·澳大利亚悉尼Pyrmont海滨公园 | 第45-46页 |
·“乐活”理念与滨水区开发的相互影响 | 第46-47页 |
·“乐活”理念对滨水区建设的作用 | 第46页 |
·滨水区建设对“乐活”理念的作用 | 第46-47页 |
·“乐活”理念与滨水区建设结合成果 | 第47页 |
·“乐活”理念与传统设计理念区别 | 第47-48页 |
·设计侧重点 | 第47-48页 |
·优先使用者 | 第48页 |
·活动设置特色 | 第48页 |
·游览节奏把握 | 第48页 |
·新型经济模式 | 第48页 |
·“乐活”理念在滨水区开发中的应用 | 第48-54页 |
·“乐活”理念与滨水区设计理念 | 第48-50页 |
·“乐活”理念与滨水区空间规划 | 第50-51页 |
·“乐活”理念与滨水区项目设置 | 第51-52页 |
·“乐活”理念与滨水区游憩行为 | 第52-53页 |
·“乐活”理念与滨水区可持续发展 | 第53页 |
·“乐活”理念与滨水区植物配置 | 第53-54页 |
·“乐活”理念与滨水区管理运作 | 第54页 |
·小结 | 第54-56页 |
4 蚌埠市龙子湖公园游客游憩行为研究 | 第56-86页 |
·蚌埠市龙子湖景区建设现状 | 第56-60页 |
·基本概况 | 第56页 |
·地理区位 | 第56-57页 |
·交通路线 | 第57-58页 |
·总体布局 | 第58页 |
·游憩空间设计 | 第58-60页 |
·蚌埠市龙子湖公园游人的游憩行为研究 | 第60-62页 |
·研究对象 | 第60页 |
·研究资料的获取 | 第60-61页 |
·问卷的制作与存在问题 | 第61-62页 |
·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| 第62-85页 |
·游客基本情况 | 第62-67页 |
·景区吸引力调查 | 第67-70页 |
·龙子湖乐活空间营造调查 | 第70-73页 |
·龙子湖公园乐活游憩行为调查 | 第73-78页 |
·游客乐活种植方式倾向调查 | 第78-81页 |
·龙子湖公园乐活指数调查 | 第81-82页 |
·乐活产业介入可行性调查 | 第82-85页 |
·小结 | 第85-86页 |
5 基于“乐活”理念龙子湖游憩行为分类研究 | 第86-106页 |
·游憩行为类型与分布调查 | 第86-91页 |
·龙子湖桥头公园南园 | 第86-88页 |
·龙子湖桥头公园北园 | 第88-89页 |
·园区游憩行为总结 | 第89-91页 |
·游憩者类型调查 | 第91-103页 |
·不同游憩者类型的游憩心理研究 | 第91-97页 |
·性别 | 第91-95页 |
·年龄 | 第95-97页 |
·不同游憩群体的游憩行为研究 | 第97-103页 |
·家庭 | 第97-100页 |
·中老年群体 | 第100-101页 |
·年轻人 | 第101-103页 |
·业余摄影爱好者 | 第103页 |
·城市滨水区游客心理特征 | 第103-104页 |
·安全性 | 第103页 |
·亲水性 | 第103-104页 |
·领域性 | 第104页 |
·自然性 | 第104页 |
·交往性 | 第104页 |
·小结 | 第104-106页 |
6 基于“乐活”理念的龙子湖公园建设策略与意见 | 第106-130页 |
·蚌埠乐活文化研究 | 第106-111页 |
·自然文化 | 第106-107页 |
·传统文化 | 第107-109页 |
·社会民俗文化 | 第109-111页 |
·“乐活”理念对蚌埠滨水区可造成的影响 | 第111-113页 |
·蚌埠滨水区自然生态的保育和价值体现 | 第111页 |
·蚌埠滨水区功能多元化 | 第111-112页 |
·蚌埠滨水区对商业带动能力增强 | 第112页 |
·对蚌埠城市名片的打造有积极作用 | 第112-113页 |
·凸显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| 第113页 |
·强化蚌埠文脉表现和历史传承 | 第113页 |
·营造龙子湖“乐活”滨水区主要策略 | 第113-129页 |
·“乐活”亲水空间表现策略 | 第113-116页 |
·城市滨水区乐活亲水空间表现形式 | 第113-115页 |
·龙子湖公园亲水空间现状分析 | 第115-116页 |
·龙子湖公园“乐活”亲水空间改造建议 | 第116页 |
·“乐活”游憩空间营造策略 | 第116-119页 |
·城市滨水区乐活游憩空间要点 | 第117页 |
·龙子湖公园空间营造现状分析 | 第117-118页 |
·龙子湖公园“乐活”游憩空间改造建议 | 第118-119页 |
·“乐活”游憩活动设计策略 | 第119-121页 |
·“乐活”游憩活动类型 | 第119-120页 |
·龙子湖公园游憩活动设计现状 | 第120页 |
·龙子湖公园“乐活”游憩活动增加建议 | 第120-121页 |
·“乐活”五感系统设置策略 | 第121-123页 |
·“乐活”五感系统营造方式 | 第121-122页 |
·龙子湖公园五感系统营造现状 | 第122页 |
·龙子湖公园“乐活”五感系统营造建议 | 第122-123页 |
·“乐活”植物景观配置策略 | 第123-126页 |
·“乐活”植物景观配置方式 | 第123-124页 |
·龙子湖公园植物景观配置现状 | 第124-125页 |
·龙子湖公园“乐活”植物景观配置建议 | 第125-126页 |
·“乐活”基础设施完善策略 | 第126-128页 |
·“乐活”园区基础设施类型 | 第126页 |
·龙子湖公园基础设施现状 | 第126-127页 |
·龙子湖公园“乐活”基础设施完善建议 | 第127-128页 |
·龙子湖公园“乐活”商业开发建议 | 第128页 |
·其他改造建议 | 第128-129页 |
·小结 | 第129-130页 |
7 结语 | 第130-13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2-136页 |
附录 | 第136-140页 |
致谢 | 第140-14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1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