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兴安岭森林—草原过渡带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0页 |
| 1 引言 | 第10-22页 |
| ·生物多样性概念 | 第12页 |
| ·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 | 第12-13页 |
| ·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关系的研究进展 | 第13-16页 |
| ·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呈正相关线性关系 | 第14页 |
| ·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呈负相关线性关系 | 第14-15页 |
| ·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呈钟型(∩形)正单峰曲线关系 | 第15页 |
| ·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呈∪形曲线关系 | 第15页 |
| ·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| 第15-16页 |
| ·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关系的维持机制和假说 | 第16-18页 |
| ·正相关维持机制假说 | 第16-17页 |
| ·单峰曲线维持机制假说 | 第17页 |
| ·正线性关系维持机制假说 | 第17-18页 |
| ·负线性关系维持机制假说 | 第18页 |
| ·不相关性维持机制假说假说 | 第18页 |
| ·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关系的影响因素 | 第18-20页 |
| ·尺度影响因素 | 第18-19页 |
| ·地理环境因素 | 第19页 |
| ·土壤养分因素 | 第19-20页 |
| ·生态系统稳定性 | 第20-21页 |
| 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21-22页 |
| 2 材料与方法 | 第22-26页 |
| ·研究地区的自然概况 | 第22-23页 |
| ·野外试验调查方法 | 第23-24页 |
| ·区段的设置及概况 | 第23页 |
| ·样地设置及群落结构调查方法 | 第23-24页 |
| ·土壤样品采集 | 第24页 |
| ·室内实验测定方法 | 第24-25页 |
| ·生物量测定 | 第24页 |
| ·土壤含水量测定 | 第24页 |
| ·土壤有机质测定 | 第24页 |
| ·土壤全氮测定 | 第24-25页 |
| ·土壤有效磷测定 | 第25页 |
| ·土壤有效钾测定 | 第25页 |
| ·土壤 pH 值测定 | 第25页 |
| ·数据统计分析与计算 | 第25-26页 |
| 3 结果与分析 | 第26-42页 |
| ·过渡带植物物种组成概况 | 第26-27页 |
| ·科属组成 | 第26页 |
| ·优势科属的划分 | 第26-27页 |
| ·过渡带植物类型丰富度概况 | 第27-33页 |
| ·植物物种丰富度 | 第27-28页 |
| ·生活型功能群的丰富度 | 第28-29页 |
| ·水分生态型功能群的丰富度 | 第29-31页 |
| ·Raunkiear 生活型功能群的丰富度 | 第31-33页 |
| ·过渡带各区段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指数 | 第33-34页 |
| ·过渡带区段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关系 | 第34-35页 |
| ·过渡带各区段土壤理化性质 | 第35-37页 |
| ·过渡带区段生产力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| 第37-39页 |
| ·过渡带区段生产力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 | 第37页 |
| ·过渡带区段生产力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| 第37-39页 |
| ·过渡带区段决定生产力、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养分因素 | 第39-40页 |
| ·过渡带区段群落稳定性 | 第40页 |
| ·过渡带区段群落稳定性与生产力、多样性指数的关系 | 第40-42页 |
| 4 讨论与结论 | 第42-46页 |
| ·植物种数及区系特征 | 第42页 |
| ·植物多样性和功能群 | 第42-46页 |
| ·物种丰富度 | 第42页 |
| ·植物功能群 | 第42-43页 |
| ·过渡带各区段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指数 | 第43-44页 |
| ·过渡带区段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关系 | 第44页 |
| ·过渡带区段生产力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| 第44-45页 |
| ·过渡带区段群落稳定性与生产力、多样性指数的关系 | 第45-4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6-51页 |
| 附录 | 第51-57页 |
| 致谢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