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3页 |
Abstract | 第3-6页 |
第一章 相关背景以及研究现状 | 第6-11页 |
第一节 拉威尔音乐生涯及创作风格 | 第6-8页 |
一、拉威尔的音乐生涯 | 第6-7页 |
二、创作风格 | 第7-8页 |
第二节 《大圆舞曲》的创作情况及国内外研究状况 | 第8-11页 |
一、《大圆舞曲》的追溯 | 第8-10页 |
二、《大圆舞曲》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| 第10-11页 |
第二章 《大圆舞曲》的音乐语言 | 第11-35页 |
第一节 丰富的主题 | 第11-18页 |
一、第一部分(第 1~210小节) | 第12-14页 |
二、第二部分(第 211~440小节) | 第14-17页 |
三、第三部分(第 441~755小节) | 第17-18页 |
第二节 新颖的和声 | 第18-27页 |
一、复合功能和声 | 第18-20页 |
二、灵活借用外音修饰和弦 | 第20-23页 |
三、巧妙运用色彩和弦 | 第23-25页 |
四、平行和声 | 第25-27页 |
第三节 多样的织体 | 第27-35页 |
一、柱式 | 第28-31页 |
二、琶音式 | 第31-33页 |
三、混合式 | 第33-35页 |
第三章 独奏曲中的交响化思维及其运用 | 第35-40页 |
第一节 从乐思、分句法的角度看独奏中的交响化构思 | 第35-36页 |
第二节 从表情记号的角度看独奏中的交响化构思 | 第36-38页 |
一、从纵向上分析 | 第36-37页 |
二、从横向上分析 | 第37-38页 |
第三节 从配器、素材的角度看独奏中的交响化音色构思 | 第38-40页 |
第四章 结合交响乐总谱谈独奏的演奏分析及处理 | 第40-61页 |
第一节 特殊的三行谱演奏技术 | 第40-49页 |
一、取舍技巧 | 第42-45页 |
二、三行谱的音色处理 | 第45-47页 |
三、滑奏技巧与弹奏 | 第47-49页 |
第二节 特殊音型的演奏 | 第49-54页 |
一、复节奏的处理 | 第49-51页 |
二、琶音的技巧 | 第51-53页 |
三、快速和弦奏法 | 第53-54页 |
第三节 踏板的丰富性 | 第54-61页 |
一、连音踏板 | 第55-56页 |
二、弱音踏板 | 第56-58页 |
三、持续音踏板 | 第58-61页 |
结语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4页 |
附录一 《大圆舞曲》交响乐总谱封面 | 第64-65页 |
附录二 《大圆舞曲》交响乐总谱扉页 | 第65-66页 |
附录三 《大圆舞曲》交响乐总谱第 148~153小节 | 第66-67页 |
附录四 《大圆舞曲》交响乐总谱第 299~303小节 | 第67-68页 |
附录五 《大圆舞曲》交响乐总谱第 69~73小节 | 第68-69页 |
附录六 《大圆舞曲》交响乐总谱第 1~6 小节 | 第69-70页 |
附录七 《大圆舞曲》交响乐总谱第 725~729小节 | 第70-71页 |
附录八 《大圆舞曲》交响乐总谱第 35~40小节 | 第71-72页 |
附录九 《大圆舞曲》交响乐总谱第 536~541小节 | 第72-73页 |
附录十 《大圆舞曲》交响乐总谱第 542~546小节 | 第73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