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4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10-12页 |
·我国地震灾害频发 | 第10页 |
·城市化进程中公共安全空间建设被忽视 | 第10-11页 |
·城市防灾规划缺乏具体控制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3页 |
·国内外城市应急疏散研究现状 | 第13-19页 |
·美国 | 第13-14页 |
·日本 | 第14-15页 |
·中国台湾 | 第15-19页 |
·中国大陆 | 第19页 |
·研究内容和范围 | 第19-20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·研究范围 | 第20页 |
·论文研究方法、论文路线及研究框架 | 第20-23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·论文路线 | 第21-22页 |
·研究框架 | 第22-23页 |
·本课题的创新点 | 第23-24页 |
第二章 郑州城市中心区地震应急疏散体系问题分析 | 第24-31页 |
·郑州城市中心区地震背景、形势及主要特征 | 第24-25页 |
·地震构造背景 | 第24页 |
·地震形势 | 第24页 |
·城市中心区主要特征 | 第24-25页 |
·地震应急疏散体系现状及灾害影响 | 第25-30页 |
·建筑系统 | 第25-28页 |
·道路系统 | 第28-30页 |
·小结 | 第30-31页 |
第三章 应急疏散体系安全评价模型构建及重点因子 | 第31-48页 |
·应急疏散空间体系安全评价模型构建 | 第31-33页 |
·现有疏散评价方法 | 第31页 |
·评价方法的选择 | 第31-33页 |
·评价指标体系三级架构体系 | 第33-35页 |
·应急疏散体系评价研究 | 第35-45页 |
·问卷评价 | 第35页 |
·判断矩阵 | 第35-44页 |
·层级因子权重 | 第44-45页 |
·评价结果分析 | 第45-47页 |
·应急疏散空间体系因素的重要性排序 | 第45-46页 |
·应急疏散空间体系的重点因子分析 | 第46-47页 |
·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四章 二七广场中心区应急疏散体系实证研究与重点控制策略 | 第48-92页 |
·调研概述 | 第48-51页 |
·调研对象选择 | 第48页 |
·案例情况简介 | 第48-49页 |
·调研项内容 | 第49页 |
·调研方法 | 第49-51页 |
·重点因子数据采集与分析 | 第51-60页 |
·地震次生火灾数据采集与分析 | 第51-52页 |
·地震灾害引起的坠落物数据采集与分析 | 第52-53页 |
·道路疏散的有效宽度的数据采集与分析 | 第53-59页 |
·疏散时间分析 | 第59-60页 |
·应急疏散空间体系的重点控制策略 | 第60-91页 |
·地震次生火灾的控制 | 第60-75页 |
·地震灾害引起的坠落物的控制 | 第75-82页 |
·疏散道路有效宽度的控制 | 第82-90页 |
·应急疏散体系综合作用的控制 | 第90-91页 |
·小结 | 第91-92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92-94页 |
·研究结论 | 第92页 |
·展望 | 第92-9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4-98页 |
附录A 问卷调查表 | 第98-100页 |
致谢 | 第100页 |
作者简介、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10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