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8页 |
| 第一部分 引言 | 第8-17页 |
| 一、选题的缘由 | 第8-9页 |
| (一)国家政策法规为推进学前教育督导研究奠定基础 | 第8页 |
| (二)区(县)级督导机构使学前教育质量得以提升 | 第8-9页 |
| (三)诸多现实问题对学前教育督导发展提出挑战 | 第9页 |
| 二、文献综述 | 第9-15页 |
| (一)相关概念阐释 | 第9-12页 |
| (二)教育督导相关研究 | 第12-13页 |
| (三)学前教育督导相关研究 | 第13-14页 |
| (四)学前教育督导运行机制研究 | 第14页 |
| (五)对已有研究文献的评析 | 第14-15页 |
| 三、研究内容 | 第15页 |
| (一)区(县)学前教育督导运行模式及表现 | 第15页 |
| (二)区(县)学前教育督导运行方式、运行过程 | 第15页 |
| 四、研究意义 | 第15-17页 |
| (一)理论意义 | 第15-16页 |
| (二)现实意义 | 第16-17页 |
|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 | 第17-21页 |
| 一、质性研究取向的思考 | 第17页 |
| 二、研究方法 | 第17-21页 |
| (一)研究对象 | 第17-18页 |
| (二)研究资料的收集 | 第18-19页 |
| (三)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| 第19-20页 |
| (四)研究伦理 | 第20页 |
| (五)研究的信、效度 | 第20-21页 |
| 第三部分 区(县)学前教育督导运行机制模式及表现 | 第21-28页 |
| 一、“自上而下必须遵从”——线式模式 | 第21-23页 |
| (一)逐层单一传递式 | 第21-22页 |
| (二)逐层合作传递式 | 第22-23页 |
| 二、“既要仰望天空又要脚踏实地”——督学责任区模式 | 第23-28页 |
| (一)督学责任区辐射式 | 第23-25页 |
| (二)跨越差异式 | 第25-28页 |
| 第四部分 区(县)学前教育督导运行方式、过程 | 第28-52页 |
| 一、逐层单一传递式运行方式、过程——五星级评估 | 第28-35页 |
| (一)集权式的运行方式 | 第28-29页 |
| (二)行政主导的运行过程 | 第29-33页 |
| (三)“我”所想到的——关于星级评估的讨论 | 第33-35页 |
| 二、逐层合作传递式运行方式、过程——教师基本功大赛 | 第35-40页 |
| (一)分权式的运行方式 | 第35-36页 |
| (二)融合联结的运行过程 | 第36-39页 |
| (三)“我”所想到的——关于教师基本功大赛活动的讨论 | 第39-40页 |
| 三、辐射式运行方式、过程——责任督学挂牌督导 | 第40-50页 |
| (一)帮带式的运行方式 | 第40-42页 |
| (二)引领联结的运行过程 | 第42-48页 |
| (三)“我”所想到的——关于挂牌督导的讨论 | 第48-50页 |
| 四、跨越差异式运行方式、过程——幼儿园承接培训项目 | 第50-52页 |
| (一)委任式运行方式 | 第50页 |
| (二)教科研主导的运行过程 | 第50-51页 |
| (三)“我”所想到的——关于幼儿园承接培训项目的讨论 | 第51-52页 |
| 第五部分 综合讨论 | 第52-55页 |
| 一、理顺学前教育督导机构关系 | 第52-53页 |
| 二、加大区(县)教育管理体制管理权威 | 第53页 |
| 三、促进督学责任区模式发展 | 第53-55页 |
| 结论及建议 | 第55-61页 |
| 一、结论 | 第55页 |
| (一)区(县)学前教育督导运行机制模式及表现的结论 | 第55页 |
| (二)区(县)学前教育督导运行方式、过程 | 第55页 |
| 二、建议 | 第55-61页 |
| (一)构建学前教育督导的法律地位 | 第55-56页 |
| (二)明确学前教育督导行政职能 | 第56-57页 |
| (三)提升学前教育督导队伍专业化 | 第57-6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1-63页 |
| 附录 | 第63-74页 |
| 致谢 | 第74-76页 |
| 个人简介 | 第76-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