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3页 |
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9-11页 |
一 研究目的 | 第9页 |
二 研究意义 | 第9-11页 |
第二节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| 第11-13页 |
一 研究内容 | 第11页 |
二 研究方法 | 第11-13页 |
第二章 小学与初中英语教学衔接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| 第13-16页 |
第一节 文献综述 | 第13-14页 |
第二节 理论基础 | 第14-16页 |
一 多元智力理论 | 第14-15页 |
二 建构主义理论 | 第15-16页 |
第三章 相关的概念界定 | 第16-17页 |
一 衔接 | 第16页 |
二 教学衔接 | 第16页 |
三 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 | 第16页 |
四 农村中小学 | 第16-17页 |
第四章 青州市农村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调查以及结果分析 | 第17-33页 |
第一节 青州市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调查 | 第17页 |
一 调查目的 | 第17页 |
二 调查对象 | 第17页 |
三 调查内容 | 第17页 |
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| 第17-33页 |
一 教师层面 | 第17-19页 |
(一) 中小学英语教师基本情况调查 | 第17-18页 |
(二) 中小学英语教师对于英语教学衔接的关注度调查 | 第18-19页 |
二 教学内容层面 | 第19-20页 |
(一) 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使用情况调查 | 第19页 |
(二) 中小学英语教材使用情况调查 | 第19-20页 |
三 教学方法与手段层面 | 第20-29页 |
(一) 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衔接 | 第20-25页 |
(二) 中小学英语教学评价模式衔接 | 第25-28页 |
(三)中小学英语教学管理模式情况调查 | 第28-29页 |
四 学生层面 | 第29-33页 |
(一) 学生英语学习基本情况调查 | 第29页 |
(二) 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和兴趣情况调查 | 第29-31页 |
(三) 学生对英语教学的适应能力调查 | 第31-33页 |
第五章 青州市农村小学和初中英语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| 第33-40页 |
第一节 教师层面 | 第33页 |
一 师资力量分配不均衡 | 第33页 |
二 英语教师的衔接意识不强 | 第33页 |
第二节 教学内容层面 | 第33-37页 |
一 课程标准规定衔接内容不够具体 | 第33页 |
二 英语教材衔接不够紧密 | 第33-37页 |
第三节 教学方法层面 | 第37-38页 |
一 教学方法差异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| 第37页 |
二 中小学英语教学评价模式有待完善 | 第37页 |
三 中小学英语教师间缺乏有效地沟通 | 第37-38页 |
第四节 学生层面 | 第38-40页 |
一 缺乏对学生内在动机的激发 | 第38页 |
二 缺乏对学生适应能力的关注 | 第38-40页 |
第六章 青州市农村小学和初中英语教学衔接问题对策与建议 | 第40-45页 |
一 重视小学英语地位,均衡师资力量 | 第40页 |
二 用相关机制鼓励教师参与衔接教学的研究,提高英语教师的关注度 | 第40-41页 |
三 根据课程标准灵活把握教材 | 第41页 |
四 完善小学教材衔接内容 | 第41页 |
五 实现小学和初中教学方法的有效过渡 | 第41-42页 |
六 建立统一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| 第42-43页 |
七 拓宽小学和初中教师的沟通渠道 | 第43页 |
八 关注学生的适应能力,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| 第43-45页 |
结语 | 第45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50页 |
附录 | 第50-73页 |
致谢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