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创新点摘要 | 第6-9页 |
| 前言 | 第9-12页 |
| 第一章 网络模型简介及实验岩心的选取 | 第12-15页 |
| ·网络模型在渗流力学中的应用 | 第12-14页 |
| ·孔隙空间的描述 | 第12页 |
| ·渗流过程的描述 | 第12-13页 |
| ·预测渗透率 | 第13-14页 |
| ·实验岩心选取及制备情况 | 第14-15页 |
| 第二章 数字岩心的建模方法 | 第15-18页 |
| ·CT 扫描获得投影图像的基本原理 | 第15页 |
| ·CT 图像建立数字岩心的方法 | 第15-18页 |
| 第三章 数字岩心建模及其性质分析 | 第18-26页 |
| ·数字岩心建模 | 第18-20页 |
| ·数字岩心孔隙结构及渗流性质分析方法 | 第20-21页 |
| ·连通孔隙体积比 | 第20页 |
| ·孔隙尺寸分布函数 | 第20页 |
| ·局部渗流概率函数(Local Percolation Probabilities) | 第20-21页 |
| ·数字岩心性质分析 | 第21-26页 |
| ·LN2-6 岩心分析 | 第21-23页 |
| ·GJ315-7 岩心分析 | 第23-26页 |
| 第四章 构建三维网络模型 | 第26-34页 |
| ·孔隙的识别及其参数的计算方法 | 第26-29页 |
| ·孔隙内切球体半径的计算方法 | 第26页 |
| ·孔隙长度及体积的计算方法 | 第26-28页 |
| ·孔隙形状的表征方法 | 第28-29页 |
| ·喉道的识别及其参数的计算方法 | 第29-31页 |
| ·喉道长度、体积的计算方法 | 第29-30页 |
| ·喉道最小内切圆半径及形状因子的计算方法 | 第30-31页 |
| ·孔隙网络模型的性质分析 | 第31-34页 |
| ·喉道尺寸分析 | 第31-33页 |
| ·孔隙空间拓扑结构分析 | 第33-34页 |
| 第五章 孔隙级流动模拟研究 | 第34-39页 |
| ·孔隙级拟静态流动模拟模型 | 第34-35页 |
| ·模型的假设条件 | 第34页 |
| ·模型对润湿滞后效应的表征 | 第34页 |
| ·模型对润湿性的处理 | 第34-35页 |
| ·孔隙级流动模拟基本过程 | 第35-39页 |
| ·油驱水过程模拟 | 第35-36页 |
| ·水驱油过程模拟 | 第36-37页 |
| ·油水两相流传输性质的计算方法 | 第37-39页 |
| 第六章 孔隙微观参数对驱油效果的影响 | 第39-47页 |
| ·孔隙半径 | 第39-40页 |
| ·LN2-6 岩心孔隙半径变化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| 第39页 |
| ·GJ315-7 岩心孔隙半径变化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| ·配位数 | 第40-42页 |
| ·LN2-6 岩心配位数变化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| ·GJ315-7 岩心配位数变化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| ·形状因子 | 第42-44页 |
| ·LN2-6 岩心形状因子变化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| ·GJ315-7 岩心形状因子变化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| ·润湿性 | 第44-47页 |
| ·LN2-6 岩心润湿性变化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| ·GJ315-7 岩心润湿性变化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| 第45-47页 |
| 结论 | 第47-4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8-51页 |
| 发表文章目录 | 第51-52页 |
| 致谢 | 第52-53页 |
| 详细摘要 | 第53-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