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经济作物论文--油料作物论文--大豆论文

大豆光敏色素相互作用因子的筛选与功能鉴定

摘要第1-12页
Abstract第12-16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6-25页
 第一节 选题依据、目的及意义第16-18页
 第二节 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8-25页
  一、 影响植物开花期的主要因素及光受体第18-19页
  二、 光敏色素结合因子第19-22页
   (一) PIFs 因子的结构第20-21页
   (二) PIFs 因子的鉴定及功能研究第21-22页
   (三) PIFs 因子在光形态建成和光信号途径中的作用第22页
  三、 大豆生育期基因的鉴定与分子克隆第22-23页
  四、 酵母双杂交技术第23-24页
  五、 大豆遗传转化技术第24-25页
第二章 参与调控大豆光周期不敏感性基因的研究第25-35页
 第一节 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5-27页
  一、 实验材料第25页
   (一) 植物材料第25页
   (二) 酶及其他试剂第25页
  二、 实验方法第25-27页
   (一) 53 份光周期不敏感材料的基因型鉴定第25-26页
   (二) 53 份材料的开花期及生育期调查第26页
   (三) 53 份材料开花后主茎节数统计第26页
   (四) Harosoy 及其近等基因系主茎节数、豆荚个数和 Dt1 基因的表达分析第26-27页
 第二节 结果与分析第27-35页
  一、 53 份光周期不敏感大豆材料基因型鉴定第27-28页
   (一) 基因型鉴定结果第27页
   (二) 根据鉴定结果对 53 份材料进行分组第27-28页
  二、 E3 和 E4 在大豆开花后的作用第28-35页
   (一) E3 和 E4 对大豆生育期的影响第28-30页
   (二) E3 和 E4 调控大豆开花后茎的生长和豆荚的发育第30-35页
第三章 大豆 E4 基因突变类型的遗传转化分析第35-56页
 第一节 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5-51页
  一、 实验材料第35-36页
   (一) 植物材料第35页
   (二) 菌株与载体第35页
   (三) 酶及其他试剂第35-36页
   (四) 试剂盒第36页
   (五) 引物合成及测序第36页
  二、 实验方法第36-51页
   (一) 大豆 e4 基因的克隆及载体构建第36-42页
   (二) 拟南芥遗传转化分析 e4 基因功能第42-51页
 第二节 结果与分析第51-56页
  一、 大豆 E4 基因的克隆与拟南芥表达载体的构建第51-54页
  二、 拟南芥遗传转化分析第54-56页
第四章 GMPHYA2 与 GMPIF3 相互作用的验证第56-77页
 第一节 实验材料与方法第56-69页
  一、 实验材料第56页
   (一) 植物材料第56页
   (二) 菌株与载体第56页
   (三) 酶及其他试剂第56页
  二、 实验方法第56-69页
   (一) 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的构建第57-62页
   (二) 酵母双杂交 AD 载体的构建第62-66页
   (三) 酵母双杂交法验证 GmPhyA2 与 GmPIF3 的相互作用第66-69页
 第二节 结果与分析第69-77页
  一、 GMPIF3 序列分析和结构域的确定第69-70页
  二、 GMPIF3 与 GMPHYA2 相互作用的酵母双杂交实验第70-77页
   (一) 诱饵片段的克隆、序列分析与 BD 载体的构建第71-72页
   (二) GmPIF3 基因的克隆与 AD 载体的构建第72-74页
   (三) 诱饵载体的自激活检测第74-75页
   (四) 酵母双杂交检测 GmPhyA2 与 GmPIF3 的相互作用第75页
   (五) 双分子荧光法验证 GmPIF3 与 GmPhyA2 的相互作用第75-77页
第五章 利用酵母 CDNA 文库筛选与 GMPHYA2 相互作用的蛋白第77-86页
 第一节 实验材料与方法第77-84页
  一、 实验材料第77页
   (一) 植物材料第77页
   (二) 实验试剂第77页
  二、 实验方法第77-84页
   (一) 大豆材料处理第77页
   (二) 大豆材料总 RNA 提取第77-78页
   (三) cDNA 文库的构建第78-81页
   (四) 筛选文库第81-83页
   (五) 序列分析第83-84页
 第二节 结果与分析第84-86页
  一、 文库的转化及转化效率的计算第84页
  二、 阳性克隆的筛选第84页
  三、 阳性克隆序列分析第84-86页
   (一) 酵母质粒的提取及阳性克隆的 PCR 检测第84-85页
   (二) 序列信息的获得及候选目标基因的分析第85-86页
第六章 大豆遗传转化法研究 GMPIF3 的功能第86-96页
 第一节 实验材料与方法第86-91页
  一、 实验材料第86页
   (一) 植物材料第86页
   (二) 菌种与载体第86页
   (三) 酶及其他试剂第86页
  二、 实验方法第86-91页
   (一) 相关培养基第86-87页
   (二) 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大豆遗传转化方法第87-89页
   (三) 转 GmPIF3 基因大豆的鉴定第89-91页
 第二节 结果与分析第91-96页
  一、 转 GMPIF3 基因大豆的获得第91-94页
   (一) pTF101-GmPIF3 载体的构建与鉴定第91-92页
   (二) 转基因植株鉴定第92-94页
  二、 转 GMPIF3 基因大豆表型分析第94-96页
   (一) 下胚轴生长情况第94-95页
   (二) 开花期统计分析第95-96页
第七章 讨论第96-101页
第八章 结论第101-104页
参考文献第104-112页
发表文章目录第112-113页
致谢第113-114页

论文共11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大豆生育期新基因E9的发现及FT/TFL互作蛋白的功能研究
下一篇:硅对吉林省不同类型土壤条件下玉米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