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1 绪论 | 第9-20页 |
·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10-17页 |
·冲击矿压发生机理及其预测预报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·逆冲推覆构造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·断层附近冲击矿压发生机理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·冲击矿压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·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| 第17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及目标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目标 | 第18页 |
·主要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18-20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8-20页 |
2 逆冲断层形成的机制及特征分析 | 第20-33页 |
·河南义马矿区区域构造及地层概况 | 第20-21页 |
·义马矿区区域构造概况 | 第20-21页 |
·地层概况 | 第21页 |
·含煤地层概况 | 第21页 |
·义马矿区逆冲推覆构造形成原因 | 第21-27页 |
·义马矿区逆冲推覆构造特征 | 第21-25页 |
·推覆构造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 | 第25-27页 |
·义马矿区逆冲断层形成的机制及特征 | 第27-31页 |
·义马矿区构造形成的运动期特征 | 第27-28页 |
·义马煤盆地及义马组煤系形成机制 | 第28-29页 |
·义马矿区 F16 逆冲断层形成机制 | 第29-3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1-33页 |
3 逆冲断层附近应力分布及开采扰动响应机理数值模拟分析 | 第33-59页 |
·数值模型的建立 | 第33-37页 |
·FLAC~(3D)数值模拟软件简介 | 第33-34页 |
·工程概况及三维数值模型 | 第34-36页 |
·模型的边界条件及参数 | 第36-37页 |
·逆冲断层附近地应力分布规律 | 第37-43页 |
·沿煤层走向剖面地应力分布规律 | 第38-39页 |
·断层下盘剖面与煤层中部截面相交处地应力分布规律 | 第39-40页 |
·沿煤层倾向方向剖面时煤层中部地应力分布规律 | 第40-43页 |
·开采扰动对逆冲断层应力分布的影响 | 第43-57页 |
·近断层工作面回采前应力分布规律 | 第44-50页 |
·近断层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应力分布规律 | 第50-5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7-59页 |
4 关键层运动对逆冲断层的影响分析 | 第59-69页 |
·关键层破断时的一般规律分析 | 第59-61页 |
·关键层的特征 | 第59页 |
·关键层破断时受力分析 | 第59-61页 |
·关键层的运动对逆冲断层的作用分析 | 第61-68页 |
·断层周围关键层受力分析 | 第61-64页 |
·断层活化的判定准则 | 第64-6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8-69页 |
5 逆冲断层周围采动诱发冲击矿压机理分析 | 第69-91页 |
·工作面煤岩冲击倾向性实验 | 第69-73页 |
·煤岩样的采取及加工 | 第69-70页 |
·煤样冲击倾向性指标及测定方法 | 第70-71页 |
·岩样的冲击倾向性实验 | 第71-73页 |
·逆冲断层周围采动诱发冲击的微震监测规律 | 第73-85页 |
·工作面掘进扰动作用下的冲击矿压规律 | 第73-79页 |
·工作面回采扰动作用下的冲击矿压规律 | 第79-85页 |
·动静载应力场分布及其共同组合作用诱发冲击机理 | 第85-90页 |
·矿井静载应力场分布 | 第85-86页 |
·矿井动载应力场分布 | 第86-87页 |
·动静载的共同组合作用诱发冲击机制 | 第87-9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0-91页 |
6 逆冲断层周围开采冲击危险的防控技术 | 第91-113页 |
·冲击危险控制的根本思路 | 第91-92页 |
·冲击危险主动防范技术 | 第92-94页 |
·错层位巷道布置技术 | 第92-93页 |
·优化工作面推进速度 | 第93-94页 |
·逆冲断层周围开采冲击危险监测技术 | 第94-101页 |
·微震监测法 | 第94-96页 |
·电磁辐射监测法 | 第96-97页 |
·钻屑指标检测法 | 第97-99页 |
·其它监测法 | 第99-101页 |
·逆冲断层周围开采冲击危险卸压解危技术 | 第101-104页 |
·钻孔爆破卸压防冲技术 | 第101-102页 |
·注水卸压防冲技术 | 第102-103页 |
·大直径深孔卸压防冲技术 | 第103-104页 |
·逆冲断层周围开采工作面综合支护防冲技术 | 第104-109页 |
·支护结构+围岩的整体结构分析 | 第104-105页 |
·三级综合支护技术 | 第105-107页 |
·三级综合支护防冲效果分析 | 第107-109页 |
·冲击发生避让方式及其作用 | 第109-111页 |
·巷道软包 | 第109-110页 |
·防冲服 | 第110页 |
·物料捆绑 | 第110页 |
·压风自救系统 | 第110-11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11-113页 |
7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| 第113-116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113-114页 |
·创新点 | 第114-115页 |
·研究展望 | 第115-116页 |
致谢 | 第116-11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7-129页 |
附录 | 第12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