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6页 |
| 缩略词 | 第6-10页 |
| 引言 | 第10-12页 |
| 第一部分:大鼠胸腔积液(悬饮)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| 第12-15页 |
| 1. 实验材料 | 第12-13页 |
| ·实验动物及饲养环境 | 第12页 |
| ·主要试剂与药物 | 第12页 |
| ·主要仪器和设备 | 第12页 |
| ·药物制备与剂量 | 第12-13页 |
| 2. 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| 第13-15页 |
| ·造模方法 | 第13页 |
| ·模型评价 | 第13-15页 |
| 第二部分:温阳消饮法对胸腔积液大鼠胸膜差异基因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| 第15-36页 |
| 1. 材料 | 第15页 |
| ·主要仪器 | 第15页 |
| ·主要试剂 | 第15页 |
| 2. 方法 | 第15-25页 |
| ·实验动物造模、给药及取材 | 第15-16页 |
| ·Agilent单通道表达谱芯片 | 第16-20页 |
| ·芯片数据处理 | 第20页 |
| ·数据信息挖掘 | 第20-25页 |
| 3. 结果与分析 | 第25-36页 |
| ·RNA质检结果及电泳图谱 | 第25-27页 |
| ·差异表达基因筛选结果 | 第27-28页 |
| ·差异表达基因GO分析 | 第28-32页 |
| ·差异表达基因Pathway分析 | 第32-35页 |
| ·共同逆向差异表达基因 | 第35-36页 |
| 讨论 | 第36-77页 |
| 1. 中医对痰饮的认识 | 第36-43页 |
| ·津液代谢与多个脏腑相关 | 第36-37页 |
| ·痰饮与脾胃密切相关 | 第37-38页 |
| ·基于“温药和之”原则确立的温阳消饮法 | 第38-40页 |
| ·胸腔积液与悬饮的相关性 | 第40-41页 |
| ·温阳消饮法用于治疗胸腔积液 | 第41-43页 |
| 2. 胸腔积液的产生机制 | 第43-45页 |
| ·胸膜的解剖结构 | 第43-44页 |
| ·胸液的生理作用 | 第44页 |
| ·胸腔积液的病理生理 | 第44-45页 |
| 3. 角叉菜胶诱导的大鼠胸膜炎模型评价 | 第45-48页 |
| ·模型的优势及特点 | 第45-47页 |
| ·注意事项 | 第47-48页 |
| ·存在的问题 | 第48页 |
| 4. 以角叉菜胶诱导的大鼠胸膜炎模型为基础的中医药研究 | 第48页 |
| 5. 基因芯片技术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应用 | 第48-49页 |
| 6. 温阳消饮法调控胸腔积液大鼠胸膜差异基因表达 | 第49-77页 |
| ·GO分析 | 第49-60页 |
| ·Pathway分析 | 第60-72页 |
| ·共同逆向差异表达基因 | 第72-77页 |
| 结论 | 第77-78页 |
| 创新性与特色 | 第78-79页 |
| 问题与展望 | 第79-80页 |
| 致谢 | 第80-8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1-90页 |
| 附件一:附表 | 第90-119页 |
| 附件二:综述 | 第119-12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21-123页 |
| 附件三:SAS系统算法原理 | 第123-12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24-125页 |
|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、专著及科研成果 | 第125-126页 |
| 在读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126-12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