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水产、渔业论文--水产保护学论文--甲壳类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各种虾的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

环境因子和弧菌对白斑综合症病毒(WSSV)在凡纳滨对虾体内增殖的影响

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12页
1 前言第12-17页
   ·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2-16页
     ·白斑综合症病毒的命名第12页
     ·白斑综合症病毒的形态结构第12页
     ·白斑综合症的症状第12页
     ·白斑综合症病毒的宿主和传播途径第12-13页
     ·白斑综合症病毒的致病机理第13页
     ·白斑综合症病毒的分离纯化第13页
     ·白斑综合症病毒的检测方法第13-14页
     ·WSSV 的致病条件第14-16页
   ·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6-17页
2 盐度变化对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的凡纳滨对虾的影响第17-27页
   ·实验材料与方法第17-18页
     ·实验材料第17-18页
     ·实验仪器、试剂盒第18页
     ·实验方法第18页
   ·实验结果第18-24页
     ·实时荧光定量 PCR 的标准曲线第18-19页
     ·盐度先突变后感染 WSSV 的结果第19-20页
     ·先感染 WSSV 后盐度突变实验结果第20-22页
     ·先盐度渐变后感染 WSSV 实验结果第22-23页
     ·先感染 WSSV 后盐度渐变实验结果第23-24页
   ·讨论第24-27页
3 氨氮浓度变化对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的凡纳滨对虾的影响第27-35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27-28页
     ·实验材料第27页
     ·实验方法第27-28页
   ·实验结果第28-33页
     ·先氨氮浓度突变后感染 WSSV 的结果第28-29页
     ·先感染 WSSV 后氨氮浓度突变的结果第29-30页
     ·先氨氮浓度渐变后感染 WSSV 的结果第30-31页
     ·先感染 WSSV 后氨氮浓度渐变的结果第31-33页
   ·讨论第33-35页
4 亚硝酸氮浓度变化对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的凡纳滨对虾的影响第35-43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35-36页
     ·实验材料第35页
     ·实验方法第35-36页
   ·实验结果第36-41页
     ·亚硝酸氮先突变后感染 WSSV 的结果第36-37页
     ·先感染 WSSV 后亚硝酸氮浓度突变的结果第37-38页
     ·先亚硝酸氮浓度渐变后感染 WSSV 实验结果第38-39页
     ·先感染 WSSV 后亚硝酸氮浓度渐变实验结果第39-41页
   ·讨论第41-43页
5 不同温度下副溶血弧菌和白斑综合症病毒对凡纳滨对虾的致病性第43-50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43-44页
     ·实验材料第43页
     ·实验方法第43-44页
   ·实验结果第44-47页
     ·温度 19±1 ℃下对感染 WSSV 和副溶血弧菌的凡纳滨对虾的影响第44-45页
     ·温度 25±1 ℃对感染 WSSV 和副溶血弧菌的凡纳滨对虾的影响第45-46页
     ·温度 31±1℃对感染 WSSV 和副溶血弧菌的凡纳滨对虾的影响第46-47页
   ·讨论第47-50页
6 不同温度条件下鳗弧菌和白斑综合症病毒对凡纳滨对虾的致病性第50-57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50-51页
     ·实验材料第50页
     ·实验方法第50-51页
   ·实验结果第51-54页
     ·温度 19±1 ℃下 WSSV 和鳗弧菌对凡纳滨对虾的致病性第51-52页
     ·温度 25±1 ℃对感染 WSSV 和鳗弧菌的凡纳滨对虾的影响第52-53页
     ·温度 31±1℃对感染 WSSV 和鳗弧菌的凡纳滨对虾的影响第53-54页
   ·讨论第54-57页
7 不同温度下哈维氏弧菌和白斑综合症病毒对凡纳滨对虾的致病性第57-63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57-58页
     ·实验材料第57页
     ·实验方法第57-58页
   ·实验结果第58-61页
     ·温度 19±1 ℃下对感染 WSSV 的凡纳滨对虾的影响第58-59页
     ·温度 25±1 ℃下对感染 WSSV 的凡纳滨对虾的影响第59-60页
     ·温度 31±1 ℃下对感染 WSSV 的凡纳滨对虾的影响第60-61页
   ·讨论第61-63页
8 主要结论第63-64页
   ·3 种环境因子对凡纳滨对虾体内 WSSV 增殖的影响第63页
   ·不同温度条件下 3 种弧菌和 WSSV 对凡纳滨对虾的致病性第63-64页
参考文献第64-73页
致谢第73-74页
个人简介第74-75页
导师简介第75页

论文共7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马氏珠母贝血液与外套膜外液细胞学和转录组学比较
下一篇:马氏珠母贝热休克蛋白和Toll样受体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