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导论 | 第10-25页 |
| (一) 问题的提出 | 第10-12页 |
| 1. 研究的背景 | 第10-11页 |
| 2. 研究的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(二) 主要概念的界定 | 第12页 |
| 1. 县域社区教育 | 第12页 |
| 2. 县域社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| 第12页 |
| (三) 研究的现状 | 第12-24页 |
| 1. 国内社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分析 | 第13-17页 |
| (1) 社区教育管理体制 | 第13-14页 |
| (2) 社区教育经费来源 | 第14页 |
| (3) 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| 第14-15页 |
| (4) 社区教育评价体系 | 第15-17页 |
| (5) 社区教育课程建设 | 第17页 |
| 2. 国外社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分析 | 第17-24页 |
| (1) 社区教育管理体制研究 | 第17-19页 |
| (2) 社区教育课程模式研究 | 第19-20页 |
| (3) 社区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| 第20页 |
| (4) 社区教育师资招聘研究 | 第20-21页 |
| (5) 社区教育教学质量保证研究 | 第21-24页 |
| (四) 研究思路、内容和方法 | 第24-25页 |
| 1. 研究思路 | 第24页 |
| 2. 研究内容 | 第24页 |
| 3. 研究方法 | 第24-25页 |
| (1) 文献法 | 第24页 |
| (2) 调查法 | 第24-25页 |
| 一、我国县域社区教育质量关键影响因素分析——以义乌社区教育为例 | 第25-31页 |
| (一) 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方面 | 第25-26页 |
| (二) 社区教育经费来源方面 | 第26页 |
| (三) 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| 第26-27页 |
| (四) 社区教育课程设置方面 | 第27-30页 |
| 1. 非学历教育 | 第27-29页 |
| (1) 市民大学 | 第27-28页 |
| (2) 社区学院 | 第28页 |
| (3) 社区学校 | 第28-29页 |
| 2. 学历教育 | 第29-30页 |
| (1) 义乌市民大学与高校联合办学 | 第29页 |
| (2) 高校独立办学 | 第29-30页 |
| (3) 社会力量自主办学 | 第30页 |
| (五) 社区教育保障机制方面 | 第30-31页 |
| 二、我国县域社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分析 | 第31-36页 |
| (一) 县域社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| 第31-32页 |
| (二) 县域社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是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前提 | 第32-33页 |
| (三) 县域社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是建设学习化社会的保证 | 第33-34页 |
| (四) 县域社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是建设新农村的保障 | 第34-36页 |
| 三、我国县域社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| 第36-49页 |
| (一) 我国县域社区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的构建 | 第36-37页 |
| 1.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| 第36页 |
| (1) 立法、规划 | 第36页 |
| (2) 投资 | 第36页 |
| (3) 评估、监督、评价 | 第36页 |
| 2. 强化市场的调节机制 | 第36-37页 |
| (二) 我国县域社区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构建 | 第37-49页 |
| 1. 健全我国县域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 | 第37-38页 |
| (1) 建立相应的县域社区教育管理机构 | 第37页 |
| (2) 建立健全的县域社区教育评估机制 | 第37-38页 |
| (3) 创新县域社区教育师资管理体制机制 | 第38页 |
| 2. 拓展县域社区教育经费来源渠道 | 第38-40页 |
| (1) 加大政府的社区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| 第39页 |
| (2) 全力增加社会的融资 | 第39页 |
| (3) 确定适当的学费标准,增加学费收入 | 第39-40页 |
| 3. 加强县域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| 第40-42页 |
| (1) 县域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的来源 | 第40-41页 |
| (2) 县域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| 第41-42页 |
| 4. 科学化我国县域社区教育的课程设置 | 第42-43页 |
| (1) 应用性课程 | 第42-43页 |
| (2) 人文性课程 | 第43页 |
| (3) 工具性课程 | 第43页 |
| (4) 网络性课程 | 第43页 |
| 5. 健全我国县域社区教育的保障机制 | 第43-44页 |
| (1) 提高社区居民对县域社区教育的认识水平 | 第44页 |
| (2) 发挥县政府在县域社区教育中的指导作用 | 第44页 |
| (3) 建设特色的县域社区教育平台 | 第44页 |
| 6. 建立科学的县域社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| 第44-49页 |
| 结语 | 第49-5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0-53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53-54页 |
| 致谢 | 第54-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