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校创新团队激励及其对绩效的影响研究
论文创新点 | 第1-7页 |
中文摘要 | 第7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4页 |
目录 | 第14-18页 |
表目次 | 第18-20页 |
图目次 | 第20-2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21-34页 |
第一节 研究背景、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21-26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21-23页 |
二、研究目的 | 第23-24页 |
三、研究意义 | 第24-26页 |
第二节 研究对象、内容和方法 | 第26-31页 |
一、研究对象 | 第26-27页 |
二、研究内容 | 第27-28页 |
三、研究方法 | 第28-29页 |
四、研究步骤 | 第29-31页 |
第三节 本文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| 第31-34页 |
一、研究创新点 | 第31-32页 |
二、研究的局限性 | 第32-34页 |
第二章 文献综述 | 第34-65页 |
第一节 理论基础 | 第34-49页 |
一、激励理论 | 第34-39页 |
二、团队理论 | 第39-45页 |
三、绩效理论 | 第45-49页 |
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| 第49-62页 |
一、高校创新团队的相关研究综述 | 第49-56页 |
二、高校创新团队激励的相关研究综述 | 第56-58页 |
三、高校创新团队绩效的相关研究综述 | 第58-61页 |
四、高校创新团队激励和绩效关系的相关研究综述 | 第61-62页 |
本章小结 | 第62-65页 |
第三章 我国高校创新团队的沿革及其激励特点 | 第65-74页 |
第一节 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团队的萌芽时期 | 第65-68页 |
一、萌芽时期高校创新团队的组织特点 | 第65-66页 |
二、萌芽时期高校创新团队组织的作用 | 第66-67页 |
三、萌芽时期高校创新团队的激励 | 第67-68页 |
第二节 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团队的发展时期 | 第68-71页 |
一、高校创新团队组织发展时期的时代背景 | 第68-69页 |
二、发展时期高校创新团队的组织特点 | 第69-70页 |
三、发展时期高校创新团队的激励 | 第70-71页 |
第三节 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团队的繁荣时期 | 第71-73页 |
一、高校创新团队组织繁荣时期的时代背景 | 第71页 |
二、繁荣时期高校创新团队的组织特点 | 第71-72页 |
三、繁荣时期高校创新团队的激励 | 第72-73页 |
本章小结 | 第73-74页 |
第四章 研究假设与量表编制 | 第74-97页 |
第一节 研究假设与研究模型 | 第74-80页 |
一、研究基础及出发点 | 第74-76页 |
二、研究假设 | 第76-80页 |
第二节 量表设计原则与步骤 | 第80-83页 |
一、量表设计的原则 | 第80-82页 |
二、量表设计的步骤 | 第82-83页 |
第三节 概念的界定与测量 | 第83-87页 |
一、高校创新团队成员的界定 | 第83页 |
二、高校创新团队激励的界定与测量 | 第83-85页 |
三、高校创新团队成员绩效的界定与测量 | 第85-86页 |
四、专业访谈 | 第86-87页 |
第四节 初始调查问卷 | 第87-89页 |
一、初始测量量表 | 第87-88页 |
二、量表评分极度的确定 | 第88-89页 |
第五节 小样本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| 第89-95页 |
一、小样本数据的收集 | 第89页 |
二、小样本检验的程序与标准 | 第89-90页 |
三、小样本的CITC分析和信度分析 | 第90-92页 |
四、小样本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| 第92-95页 |
本章小结 | 第95-97页 |
第五章 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 | 第97-126页 |
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收集与样本分析 | 第97-100页 |
一、研究范围 | 第97-98页 |
二、调查问卷的收集 | 第98页 |
三、样本基本情况 | 第98-100页 |
第二节 高校创新团队激励方式与成员绩效的描述统计 | 第100-104页 |
一、高校创新团队物质激励的描述统计 | 第100页 |
二、高校创新团队精神激励的描述统计 | 第100-101页 |
三、高校创新团队感情激励的描述统计 | 第101-102页 |
四、成员创新能力的描述统计 | 第102-103页 |
五、成员创新行为的描述统计 | 第103-104页 |
第三节 结构方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| 第104-117页 |
一、验证性因子分析的评价指标 | 第104-105页 |
二、激励模式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| 第105-114页 |
三、创新团队成员绩效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| 第114-117页 |
第四节 创新团队激励与成员绩效的多元回归分析 | 第117-120页 |
一、创新团队激励与成员绩效因子的相关分析 | 第117-118页 |
二、成员创新能力的多元回归分析 | 第118-119页 |
三、成员创新行为的多元回归分析 | 第119-120页 |
第五节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| 第120-125页 |
(一) 模型拟合优度 | 第120-122页 |
(二) 影响效果分析 | 第122-125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25-126页 |
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| 第126-135页 |
第一节 基本结论与解释 | 第126-128页 |
第二节 主要结论与建议 | 第128-133页 |
一、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 | 第128-130页 |
二、对研究结论的理论解释 | 第130-132页 |
三、政策建议 | 第132-133页 |
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和研究展望 | 第133-135页 |
一、本研究不足 | 第133-134页 |
二、研究展望 | 第134-13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5-149页 |
中文部分 | 第135-144页 |
英文部分 | 第144-149页 |
附录 | 第149-160页 |
附录1 《高校创新团队激励》调查问卷 | 第149-153页 |
附录2 物质激励验证性因子分析程序 | 第153-154页 |
附录3 精神激励验证性因子分析程序 | 第154-155页 |
附录4 感情激励验证性因子分析程序 | 第155-156页 |
附录5 创新团队成员绩效验证性因子分析程序 | 第156-157页 |
附录6 基于多元回归结果的结构方程分析程序 | 第157-158页 |
附录7 修正结构方程分析程序 | 第158-159页 |
附录8 修正结构方程拟合度 | 第159-160页 |
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160-161页 |
后记 | 第1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