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社会公正理论的中国公共养老保险制度研究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7-36页 |
·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| 第17-20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7-19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19-20页 |
·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20-22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20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20-22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| 第22-33页 |
·社会公正理论研究综述 | 第22-27页 |
·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综述 | 第27-31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| 第31-33页 |
·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33-36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33-34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34-35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35-36页 |
第2章 公共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基础分析 | 第36-69页 |
·社会公正理论基础分析 | 第36-51页 |
·西方社会公正理论的借鉴价值 | 第36-41页 |
·马克思社会公正理论的指导意义 | 第41-43页 |
·中国现阶段社会公正基本内涵 | 第43-51页 |
·社会保障理论基础分析 | 第51-61页 |
·西方社会保障理念的演变 | 第52-53页 |
·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特点 | 第53-56页 |
·西方社会保障理论批判 | 第56-59页 |
·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| 第59-61页 |
·养老保险制度理论基础分析 | 第61-68页 |
·西方公共养老保险制度理论分析 | 第61-65页 |
·中国公共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相关因素分析 | 第65-67页 |
·中国公共养老保险制度责任分配 | 第67-6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8-69页 |
第3章 国内外公共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分析 | 第69-103页 |
·国外公共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分析 | 第69-81页 |
·现收现付制模式分析 | 第69-73页 |
·基金积累制模式分析 | 第73-79页 |
·部分基金积累制模式分析 | 第79-81页 |
·国外公共养老保险制度的实际操作 | 第81-88页 |
·智利基金积累制模式的实际操作 | 第83-85页 |
·瑞典缴费确定型现收现付制模式的实际操作 | 第85-86页 |
·美国部分积累制模式的实际操作 | 第86-88页 |
·中国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分析 | 第88-102页 |
·中国城镇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背景 | 第88-89页 |
·中国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主要内容 | 第89-92页 |
·中国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再分配效应 | 第92-94页 |
·中国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储蓄效应 | 第94-10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02-103页 |
第4章 中国公共养老保险制度目标模式研究 | 第103-131页 |
·中国不同时期公共养老保险制度的构成要素 | 第103-106页 |
·计划经济时期公共养老保险制度的构成要素 | 第103-104页 |
·过渡时期公共养老保险制度的构成要素 | 第104-105页 |
·市场经济时期公共养老保险制度的构成要素 | 第105-106页 |
·中国现行公共养老保险制度问题分析 | 第106-114页 |
·城镇企业公共养老保险制度现存问题分析 | 第106-109页 |
·机关事业单位公共养老保险制度现存问题分析 | 第109-111页 |
·农村公共养老保险制度现存问题分析 | 第111-114页 |
·作为拟选目标的城镇企业公共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分析 | 第114-121页 |
·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情况评析 | 第114-117页 |
·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结构性矛盾 | 第117-118页 |
·部分积累制公共养老保险模式的实现形式 | 第118-119页 |
·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具体实践 | 第119-121页 |
·中国公共养老保险制度目标模式的确立 | 第121-129页 |
·公共养老保险制度目标模式的社会公正基础 | 第121-122页 |
·中国公共养老保险制度目标模式构成 | 第122-123页 |
·中国公共养老保险制度目标模式应用 | 第123-12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29-131页 |
第5章 中国公共养老保险制度社会实验研究 | 第131-159页 |
·中国公共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实验研究方案 | 第131-143页 |
·计发办法改革模型的设计方案 | 第131-134页 |
·计发办法改革实验过程 | 第134-136页 |
·公共养老金计发办法的确定 | 第136-143页 |
·新计发办法替代率及公平与效率因素分析 | 第143-153页 |
·新计发办法替代率分析 | 第143-147页 |
·新计发办法公平与效率因素分析 | 第147-149页 |
·新计发办法实施过程分析 | 第149-153页 |
·中国公共养老保险制度相关效应分析 | 第153-158页 |
·中国公共养老保险制度的福利效应 | 第153-157页 |
·中国公共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效应 | 第157-15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58-159页 |
第6章 中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构建研究 | 第159-182页 |
·养老保险制度体系要素分析 | 第159-163页 |
·公共养老保险制度 | 第159-161页 |
·企业年金制度 | 第161-162页 |
·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制度 | 第162-163页 |
·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构成模式分析 | 第163-170页 |
·城镇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构成 | 第163-165页 |
·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构成 | 第165-167页 |
·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构成 | 第167-170页 |
·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功能分析 | 第170-175页 |
·维护社会公正功能 | 第170-172页 |
·促进城乡融合功能 | 第172-174页 |
·增进国民福利功能 | 第174-175页 |
·政府在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中的责任定位分析 | 第175-181页 |
·政府的责任范围 | 第175-179页 |
·划清政府责任的措施 | 第179-180页 |
·提高公共养老保险统筹层次 | 第180-18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81-182页 |
结论 | 第182-1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84-19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95-19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197-199页 |
致谢 | 第199-201页 |
个人简历 | 第20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