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植物保护论文--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植物病害及其防治论文--侵(传)染性病害论文

天南星科植物病毒研究--Ⅰ:天南星科植物病毒的分子检测 Ⅱ:2种天南星科作物的脱毒培养

中文摘要第1-13页
英文摘要第13-16页
第一章 文献综述第16-28页
 第一部分: 天南星科植物病毒的研究进展第16-22页
  1.1 天南星科植物的起源与分布第16页
  1.2 天南星科植物病毒的研究进展第16-20页
  1.3 芋花叶病毒的生物学特征第20-21页
  1.4 2种天南星科作物芋和半夏第21-22页
 第二部分: 植物脱毒组培的研究进展第22-28页
  1.5 病毒侵染对无性繁殖作物的危害第22页
  1.6 脱毒苗获得的方法学第22-24页
   1.6.1 热处理脱毒法第22页
   1.6.2 愈伤组织培养法第22-23页
   1.6.3 原生质体培养法第23页
   1.6.4 珠心胚培养法第23页
   1.6.5 花药培养法第23页
   1.6.6 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法第23-24页
  1.7 植物病毒检测的方法学及其进展第24-27页
   1.7.1 目测法第24页
   1.7.2 指示植物鉴别法第24页
   1.7.3 电镜观察方法第24页
   1.7.4 血清学方法第24-25页
    1.7.4.1 酶联免疫吸附法第24-25页
    1.7.4.2 斑点免疫结合测定法第25页
    1.7.4.3 其它免疫学方法第25页
   1.7.5 分子生物学方法第25-27页
    1.7.5.1 PCR和RT-PCR检测技术第25-26页
    1.7.5.2 dsRNA检测技术第26页
    1.7.5.3 核酸杂交检测技术第26页
    1.7.5.4 PCR微量板杂交法第26-27页
  1.8 拟研究内容和目标第27-28页
   1.8.1 研究内容第27页
   1.8.2 预期目标第27-28页
第二章 天南星科植物病毒的多样性研究第28-45页
 2.1 材料与方法第28-32页
  2.1.1 毒源采集与保存第28页
  2.1.2 病毒双链RNA提取与病毒基因组分分析第28-29页
  2.1.3 病毒提纯第29页
  2.1.4 病毒形态学与组织病变观察第29-30页
   2.1.4.1 提纯病毒粒子的观察第29页
   2.1.4.2 感病植物的组织病变观察第29-30页
  2.1.5 DNA模板的制备第30页
  2.1.6 植物总RNA的提取第30页
  2.1.7 RNA样品的变性和点样第30-31页
  2.1.8 杂交反应第31页
   2.1.8.1 预杂交第31页
   2.1.8.2 ~(32)P标记DNA探针的制备第31页
   2.1.8.3 杂交反应和洗膜第31页
  2.1.9 脱探针和二次杂交第31-32页
 2.2 结果与分析第32-43页
  2.2.1 天南星科植物病毒的杂交检测结果第32-36页
   2.2.1.1 探针模板的制备第32-33页
   2.2.1.2 湖南省天南星科植物病毒检测结果第33-34页
   2.2.1.3 海南省天南星科作物病毒检测结果第34-35页
   2.2.1.4 浙江省天南星科作物病毒检测结果第35-36页
  2.2.2 侵染天南星科植物的主要病毒及分布规律第36-43页
   2.2.2.1 天南星科各属作物病毒的检测结果第39-42页
   2.2.2.2 天南星科植物病毒不同地点的发生情况第42页
   2.2.2.3 天南星科芋属作物病毒的发生情况第42-43页
   2.2.2.4 浙江省芋属作物病毒的发生情况第43页
 2.3 小结与讨论第43-45页
第三章 芋花叶病毒3′-末端序列的分子克隆和差异分析第45-62页
 3.1 材料和方法第45-50页
  3.1.1 病毒分离物第45页
  3.1.2 酶与试剂第45页
  3.1.3 引物设计第45-46页
  3.1.4 病毒RNA模板的制备第46页
   3.1.4.1 植物组织中病毒吸附法第46页
   3.1.4.2 用双链RNA制备模板第46页
  3.1.5 RT-PCR和cDNA合成第46-47页
  3.1.6 PCR反应和目标片段的扩增第47页
  3.1.7 PCR产物回收第47-48页
   3.1.7.1 试剂盒方法回收第47页
   3.1.7.2 低融点胶回收第47-48页
  3.1.8 DNA片段的连接第48页
  3.1.9 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48页
  3.1.10 重组质粒的转化第48-49页
  3.1.11 重组质粒DNA的制备(碱裂解法)第49页
  3.1.12 重组质粒的鉴定第49页
   3.1.12.1 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第49页
   3.1.12.2 重组质粒的PCR鉴定第49页
  3.1.13 DNA测序和序列同源性比较第49-50页
 3.2 结果分析第50-61页
  3.2.1 DsMV3′-末端序列的cDNA的克隆第50-51页
  3.2.2 不同DsMV分离物的序列分析第51页
  3.2.3 不同DsMV分离物CP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比较第51-56页
  3.2.4 不同DsMV分离物CP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第56-58页
  3.2.5 不同DsMV分离物3′-UTR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比较第58-61页
 3.3 小结与讨论第61-62页
第四章 芋和掌叶半夏的脱毒培养研究第62-74页
 4.1 材料与方法第62-65页
  4.1.1 芋的组织培养第62-64页
   4.1.1.1 实验材料第62页
   4.1.1.2 三十烷醇乳剂的配制第62页
   4.1.1.3 培养基的配制第62-63页
   4.1.1.4 预处理第63页
   4.1.1.5 幼芽和茎尖组织培养第63页
   4.1.1.6 继代培养和快速繁殖第63页
   4.1.1.7 生根和炼苗第63-64页
  4.1.2 掌叶半夏的组织培养第64页
  4.1.3 TA对芋再生苗生长的影响第64页
  4.1.4 芋再生苗病毒检测第64-65页
   4.1.4.1 DNA模板的制备第64页
   4.1.4.2 植物总RNA的提取第64页
   4.1.4.3 RNA样品的变性和点样第64页
   4.1.4.4 杂交反应第64页
   4.1.4.5 脱探针和二次杂交第64-65页
 4.2 结果与分析第65-73页
  4.2.1 芋组培苗的获得第65-67页
  4.2.2 掌叶半夏组培苗的获得第67页
  4.2.3 TA处理对芋再生苗生长的影响第67-70页
   4.2.3.1 TA处理对芋再生苗株高的影响第67-68页
   4.2.3.2 TA处理对芋再生苗最大根长的影响第68页
   4.2.3.3 TA处理对芋再生苗根数的影响第68-69页
   4.2.3.4 TA处理对芋再生苗鲜重的影响第69-70页
  4.2.4 点杂交方法检测DsMV灵敏度的测定第70页
  4.2.5 马梗芋脱毒苗的获得第70-72页
  4.2.6 奉化芋艿头脱毒苗的获得第72-73页
 4.3 小结与讨论第73-74页
附件1: 溶液的配制第74页
附件2: 研钵和RNA提取器械的处理第74-75页
附件3: MS培养基母液的配制第75-76页
参考文献第76-80页

论文共8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酞菁类光电薄膜改性研究
下一篇:竹黄菌(Shiraia bambusicola)生物学性状及其人工培养技术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