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6-26页 |
·论文选题缘起 | 第16-17页 |
·概念的界定 | 第17页 |
·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7-21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8-21页 |
·论文的研究方法 | 第21-22页 |
·论文的创新点、思路及框架结构 | 第22-23页 |
·论文的创新点 | 第22页 |
·论文的思路及框架结构 | 第22-23页 |
·资料的来源与运用 | 第23-26页 |
第2章 国民会议召开的社会历史条件 | 第26-52页 |
·国民会议政治主张的提出与演进 | 第26-37页 |
·国民会议主张的提出 | 第26-28页 |
·善后会议的召开 | 第28-30页 |
·社会各界对于促成国民会议的努力 | 第30-33页 |
·国民会议的思想渊源 | 第33-37页 |
·国民会议召开前的政治格局 | 第37-44页 |
·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 | 第37-39页 |
·国民政府训政的理论依据——孙中山的训政思想 | 第39-42页 |
·蒋介石的训政实践——南京国民政府训政体制的确立 | 第42-44页 |
·国民会议召开前的筹备工作 | 第44-52页 |
·《训政纲领》的制定 | 第44-46页 |
·蒋胡的“约法之争” | 第46-49页 |
·北平扩大会议的召开 | 第49-52页 |
第3章 对国民会议相关法律法规的分析 | 第52-70页 |
·《国民会议代表选举法》的主要内容 | 第53-58页 |
·对选举人与候选人条件的限制 | 第53-55页 |
·对选举基本规则的制定 | 第55-58页 |
·办理选举的机构及其官员 | 第58-64页 |
·选举主持机关及其职能 | 第58-60页 |
·办理选举的官员及其职权 | 第60-64页 |
·关于国民会议的组织及议事规定 | 第64-70页 |
·国民会议的组织及一般规定 | 第65-66页 |
·国民会议的议事程序及规则 | 第66-70页 |
第4章 职业团体代表选举与当然代表、列席代表的产生 | 第70-90页 |
·国民党的社团管理与控制 | 第70-74页 |
·民国前期的社团发展状况 | 第70-71页 |
·国民政府的社团整理与改组 | 第71-74页 |
·社会团体登记造册 | 第74-78页 |
·几种不同的选举方法和代表的产生 | 第78-83页 |
·不同选举方法的运用 | 第78-81页 |
·国民会议代表的产生 | 第81-83页 |
·典型省市代表选举分析 | 第83-86页 |
·国民党代表的选举 | 第86-90页 |
·国民党的特殊地位及其选举的特殊性 | 第86-87页 |
·国民党代表的选举 | 第87-90页 |
第5章 国民会议的召开及训政约法的通过 | 第90-102页 |
·国民会议召开的具体经过 | 第90-98页 |
·《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》的讨论与通过 | 第98-102页 |
第6章 国民会议各代表所提之议案 | 第102-128页 |
·关于政治方面提案的考察 | 第102-105页 |
·有关废除不平等条约方面的提案 | 第102-104页 |
·关于地方政治建设方面的提案 | 第104-105页 |
·关于军事方面提案的考察 | 第105-114页 |
·有关“剿共”问题的提案 | 第105-108页 |
·有关稳固国防及裁撤兵士方面的提案 | 第108-112页 |
·关于军队建设与军人兼职问题的提案 | 第112-114页 |
·关于经济方面提案的考察 | 第114-122页 |
·有关农业、农村、农民问题的提案 | 第114-117页 |
·有关工商业生产与发展方面的提案 | 第117-120页 |
·有关国家财政与金融方面的提案 | 第120-122页 |
·关于文化教育方面提案的考察 | 第122-128页 |
·有关普通教育及职业教育方面的提案 | 第122-124页 |
·有关保障教育实施方面的提案 | 第124-128页 |
第7章 对国民会议的评析 | 第128-160页 |
·对国民会议代表选举的评析 | 第128-146页 |
·选举所暴露的诸多问题 | 第128-141页 |
·选举所呈现的历史进步性 | 第141-146页 |
·对国民会议议案的分析 | 第146-160页 |
·对《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》的分析 | 第146-155页 |
·对约法以外其他议案的分析 | 第155-160页 |
结语 | 第160-1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3-169页 |
附表 | 第169-171页 |
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得的科研成果 | 第171-173页 |
后记 | 第1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