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历史、地理论文--中国史论文--封建社会(公元前475~公元1840年)论文

祈望“太平”:理想国家追求与汉末社会运动

目录第1-6页
Contents第6-9页
内容摘要第9-11页
Abstract第11-14页
导论 问题指向及研究展开的新可能第14-48页
 第一节 选题缘起与研究旨趣第14-16页
 第二节 论题核心概念释义第16-20页
 第三节 相关研究述略第20-43页
 第四节 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与方法检讨第43-48页
第一章 说“汉家”:其涵义之神化与两汉之际的天命竞夺第48-85页
 引言“汉家”之“公”如何可能?第48-50页
 第一节 “汉家”语义再检证第50-54页
 第二节 谶纬对“汉家”神学内蕴的扩充与整合第54-66页
 第三节 王莽符命篡汉与新莽理想第66-74页
 第四节 “白水真人”复汉与东汉“国宪”第74-79页
 第五节 先秦“天下为公”思想的汉代呈现第79-83页
 第六节 本章小结第83-85页
第二章 “澄清天下”:经学谶纬化与汉末士人的抵抗运动第85-129页
 引言宗经尊古抑或“为汉制法”?第85-86页
 第一节 汉末经学的通纬风尚:以郑玄、何休为例第86-104页
 第二节 汉末游学与士林统一价值的结成第104-111页
 第三节 “乡论”、“清议”及“党祸”始末第111-118页
 第四节 党人、游侠与“妖贼”术士第118-124页
 第五节 党锢事件后士人群体的民间下移第124-126页
 第六节 本章小结第126-129页
第三章 朝野之间:汉末隐逸与地方伦理-价值秩序第129-168页
 引言隐逸:远离政治的政治象征第129-130页
 第一节 先秦至东汉初的隐逸思想与实践第130-136页
 第二节 黄巾拜郑玄事的历史隐奥第136-150页
 第三节 汉末之“学”、“术”交融与隐逸的知识构成第150-157页
 第四节 汉末隐逸的特殊蕴涵与民间崇隐之风的形成第157-161页
 第五节 汉末隐逸群体“参与”政治的独特方式第161-165页
 第六节 本章小结第165-168页
第四章 由“辅汉”而“代汉”:原始道教神学变迁与“汉家”秩序之解体第168-215页
 引言原始道教的“官僚性”谜题第168-169页
 第一节 汉末的“终末”论说第169-174页
 第二节 黄巾运动初始动机考论第174-187页
 第三节 汉末的“太平”追求与《太平经》之救世神学第187-197页
 第四节 五斗米道的组织制度及其宗教乌托邦追求第197-204页
 第五节 黄巾的神学变迁轨迹及其与今本《太平经》的关系问题第204-213页
 第六节 本章小结第213-215页
结论 汉魏禅代再思:谶纬神学、原始道教与汉家德运终始第215-221页
参考文献第221-246页
后记第246-249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249-250页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250页

论文共25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爵制与秦汉社会研究
下一篇:唐朝政府物资购买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