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详细摘要 | 第8-10页 |
Detailed Abstract | 第10-17页 |
引言 | 第17-35页 |
一、研究的缘起 | 第17-20页 |
二、研究的意义 | 第20-23页 |
三、研究综述 | 第23-32页 |
(一)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23-29页 |
(二)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29-32页 |
四、研究方法 | 第32-33页 |
五、研究思路 | 第33页 |
六、主要创新点和难点 | 第33-35页 |
第一章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释义 | 第35-73页 |
一、主体、主体性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 | 第35-49页 |
(一) 主体 | 第35-38页 |
(二) 主体性 | 第38-46页 |
(三)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 | 第46-49页 |
二、主体间性 | 第49-53页 |
三、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| 第53-73页 |
(一) 何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| 第53-56页 |
(二) 主体间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| 第56-59页 |
(三) 借鉴主体间性理论的辩证分析 | 第59-60页 |
(四) 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特性 | 第60-66页 |
(五)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困境 | 第66-73页 |
第二章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| 第73-101页 |
一、主体间性哲学的凸现 | 第74-81页 |
(一) 主体间性的现象学解释 | 第75-76页 |
(二) 主体间性的解释学理解 | 第76-77页 |
(三) 主体间性的存在主义生存论诊释 | 第77-78页 |
(四) 主体间性的交往行为理论分析 | 第78-79页 |
(五) 主体间性的后现代主义解读 | 第79-81页 |
二、交往理论的生成与发展 | 第81-95页 |
(一)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解读 | 第81-92页 |
(二)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 | 第92-95页 |
三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理论基石 | 第95-97页 |
四、社会学、心理学的理论借鉴 | 第97-101页 |
(一) 社会学的理论参照 | 第97-98页 |
(二) 心理学的理论借鉴 | 第98-101页 |
第三章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生成 | 第101-125页 |
一、关系中的人 | 第101-108页 |
(一) 人的本质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 | 第101页 |
(二) 人的关系性存在的形态 | 第101-107页 |
(三)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在人的共生性关系基础上 | 第107-108页 |
二、对话与理解 | 第108-117页 |
(一) 对话 | 第108-113页 |
(二) 理解 | 第113-117页 |
三、交往实践 | 第117-125页 |
(一) 交往实践的含义 | 第117-118页 |
(二) 交往实践的辩证逻辑 | 第118-120页 |
(三)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交往实践基础上 | 第120-125页 |
第四章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考察 | 第125-141页 |
一、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| 第125-128页 |
(一)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 | 第125-126页 |
(二)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| 第126页 |
(三)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要素关系 | 第126-128页 |
二、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转向 | 第128-131页 |
(一) 从重“规范”灌输转向以“人”为本 | 第128-129页 |
(二) 从对象化活动到主体间交往活动 | 第129-130页 |
(三) 从单一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| 第130-131页 |
三、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 | 第131-141页 |
(一)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 | 第131-135页 |
(二)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特征 | 第135-141页 |
第五章 主体间性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成因 | 第141-151页 |
一、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141-143页 |
(一)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不平等 | 第141页 |
(二)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和融合 | 第141-142页 |
(三) 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过于单一 | 第142页 |
(四)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现实问题关注不够 | 第142页 |
(五) 新媒体时代导致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出现障碍 | 第142-143页 |
(六) 现行载体乏力所导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应难以发挥 | 第143页 |
二、产生的主要原因 | 第143-151页 |
(一) 思想观念方面的因素 | 第143-145页 |
(二) 教育内容、方法方面的因素 | 第145-146页 |
(三)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方面的因素 | 第146-147页 |
(四) 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方面的因素 | 第147页 |
(五)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方面的因素 | 第147-148页 |
(六) 新媒体的影响因素 | 第148-151页 |
第六章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构建 | 第151-165页 |
一、构建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 | 第151-153页 |
(一) 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,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共进 | 第151页 |
(二) 塑造具有主体间性品质的人,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| 第151-152页 |
(三) 注重人文关怀,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精神 | 第152-153页 |
二、构建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| 第153-160页 |
(一) 以人为本原则 | 第153-154页 |
(二) 生活世界原则 | 第154-156页 |
(三)主体间性原则 | 第156-158页 |
(四) 交往理性原则 | 第158-159页 |
(五) 互动共赢原则 | 第159-160页 |
三、构建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 | 第160-161页 |
(一) 树立平等交往意识 | 第160页 |
(二) 树立交互主体意识 | 第160-161页 |
(三) 树立包容理解意识 | 第161页 |
四、构建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| 第161-165页 |
(一) 注意保留主体之间的差异性 | 第161-162页 |
(二) 处理好交往与灌输的关系 | 第162-165页 |
第七章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| 第165-189页 |
一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系统 | 第165-173页 |
(一)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域价值 | 第165-170页 |
(二) 营造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环境 | 第170-172页 |
(三)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系统构建机制 | 第172-173页 |
二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与教育方法 | 第173-183页 |
(一) 转换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 | 第173-176页 |
(二)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| 第176-183页 |
三、改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交往关系 | 第183-189页 |
(一)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交往关系的现状 | 第183-185页 |
(二) 改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交往关系的必然要求 | 第185-18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89-199页 |
致谢 | 第199-201页 |
作者简介 | 第201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201-202页 |
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| 第20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