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矿业工程论文--矿山安全与劳动保护论文--矿井大气论文--煤(岩石)与瓦斯突出的预防和处理论文

煤与瓦斯突出前兆低频电磁信号接收技术研究

摘要第1页
Abstract第7-8页
详细摘要第8-11页
Detailed Abstract第11-17页
1 引言第17-29页
   ·论文的选题及意义第17-19页
   ·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-24页
     ·突出机理研究现状第19-21页
     ·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技术的发展状况第21-22页
     ·煤岩电磁辐射监测技术研究现状第22-24页
   ·存在不足与进一步解决问题第24-26页
     ·存在不足第24-25页
     ·进一步解决问题第25-26页
   ·研究目标、内容、方法、技术路线及创新点第26-29页
     ·研究目标第26页
     ·主要研究内容第26-27页
     ·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27-28页
     ·创新点第28-29页
2 低频电磁信号煤层中传播衰减规律理论研究第29-39页
   ·煤岩电磁辐射机理第29页
   ·低频电磁波在煤层中的衰减规律第29-36页
     ·电磁波在理想煤层中的衰减规律第30-33页
     ·煤岩低频电磁波在煤层中衰减规律第33-35页
     ·低频电磁波在煤介质中的透入深度第35-36页
   ·低频电磁波煤层穿透能力影响因素第36-38页
     ·煤岩电性参数对衰减距离的影响第36-37页
     ·突出源电磁场强度对衰减距离的影响第37页
     ·突出源电磁场区对衰减距离的影响第37页
     ·传播有效距离的确定第37-38页
   ·小结第38-39页
3 低频电磁信号煤层中传播衰减规律实验研究第39-63页
   ·实验系统第39-43页
     ·信号源第39-40页
     ·电磁波发射装置第40页
     ·磁棒天线第40-41页
     ·信号转换器第41页
     ·采集软件第41-43页
   ·低频电磁信号空气中传播衰减实验研究第43-49页
     ·特定频率低频电磁信号的衰减规律第43-46页
     ·特定强度低频电磁信号的衰减规律第46-49页
   ·低频电磁信号煤体中传播衰减实验研究第49-51页
     ·实验系统第49-50页
     ·煤样制作第50-51页
     ·电磁屏蔽第51页
   ·低频电磁波穿透煤层衰减规律第51-62页
     ·电磁波穿透煤体衰减能量测试第51-57页
     ·不同频率电磁辐射信号在煤体中传播衰减规律第57-60页
     ·不同粒度煤样对电磁信号穿透煤体的影响第60-62页
   ·小结第62-63页
4 掘进工作面煤岩低频电磁信号衰减分布模拟研究第63-81页
   ·模拟软件介绍第63-65页
   ·平板波导模型建立第65-66页
   ·掘进工作面突出电磁信号衰减模拟第66-78页
     ·突出源频率变化下电磁信号衰减分布模拟第67-76页
     ·突出源强度变化下电磁信号衰减分布模拟第76-77页
     ·突出源距工作面距离变化电磁信号衰减分布模拟第77-78页
   ·模拟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分析第78-80页
   ·小结第80-81页
5 采掘工作面煤岩破裂低频电磁信号接收方法研究第81-99页
   ·天线概况第81页
   ·天线原理及主要性能参数第81-82页
   ·煤岩电磁辐射天线的设计第82-84页
     ·增强接收方向性第82-83页
     ·防电磁干扰分析第83页
     ·磁棒天线设计第83-84页
   ·煤岩电磁辐射天线的测试第84-89页
     ·磁棒天线敏感频率测试第84-86页
     ·磁棒天线定向测试第86-89页
   ·电磁信号接收原理第89-90页
   ·天线布置影响分析第90-92页
   ·电磁信号监测方法和天线布置方法第92-97页
     ·掘进工作面天线布置方法研究第92-94页
     ·采煤工作面天线布置方法研究第94-96页
     ·天线周期移动第96-97页
   ·小结第97-99页
6 煤与瓦斯突出前兆低频电磁信号接收技术现场应用第99-113页
   ·基本原理第99页
   ·测试系统第99-100页
   ·试验矿区简介第100页
   ·爆破电磁异常监测应用第100-109页
     ·系统布置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·现场电磁信号监测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·信号处理第103-106页
     ·信号处理结果分析第106-109页
   ·突出源定位应用第109-112页
     ·系统布置第109-110页
     ·测试情况第110页
     ·效果验证第110-112页
   ·小结第112-113页
7 结论与展望第113-115页
参考文献第115-123页
致谢第123-125页
作者简介第125页

论文共12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巨厚砾岩与逆冲断层共同诱发冲击失稳机理及防治技术
下一篇: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