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1 绪论 | 第9-15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·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0-13页 |
·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0-12页 |
·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4页 |
·创新点 | 第14-15页 |
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| 第15-21页 |
·农业保险制度理念 | 第15页 |
·农业保险制度规则 | 第15页 |
·农业保险组织形式 | 第15-16页 |
·交易费用理论 | 第16-18页 |
·交易费用理论 | 第16-17页 |
·交易费用类型 | 第17-18页 |
·组织环境理论 | 第18页 |
·农业保险理论 | 第18-21页 |
·农业保险特殊性 | 第18-19页 |
·农业保险市场失灵 | 第19-21页 |
3 农业保险基本组织形式 | 第21-31页 |
·国有农业保险公司 | 第21-22页 |
·国有保险公司 | 第21页 |
·国有农业保险公司优势 | 第21-22页 |
·股份制农业保险公司 | 第22-23页 |
·股份制保险公司 | 第22页 |
·股份制农业保险公司治理结构 | 第22-23页 |
·股份制农业保险公司特点 | 第23页 |
·相互制农业保险公司 | 第23-26页 |
·相互制保险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| 第23-24页 |
·相互制保险公司的特点 | 第24-25页 |
·相互制保险公司的治理结构 | 第25页 |
·相互制农业保险公司的特点 | 第25-26页 |
·互助合作制的农业保险组织 | 第26-29页 |
·合作制保险组织的特点 | 第26-27页 |
·合作制保险组织的原则 | 第27页 |
·合作制的保险组织的治理结构 | 第27-28页 |
·农业保险合作组织的特点 | 第28-29页 |
·农业保险在组织形式上的选择 | 第29-31页 |
4 我国农业保险组织形式中的创新构想 | 第31-37页 |
·农业保险组织形式中的创新原则和思路 | 第31-32页 |
·农业保险组织形式中的创新原则 | 第31页 |
·农业保险组织形式中的创新思路 | 第31-32页 |
·农业原保险在组织形式上的创新:农户互助合作保险组织 | 第32-33页 |
·农业再保险的组织形式上的创新:国家农业再保险公司 | 第33页 |
·国家农业再保险公司的制度设计 | 第33-34页 |
·农业保险组织体系的创新 | 第34-37页 |
5 国内农业保险的地方实践对制度建设的启示 | 第37-47页 |
·在九个试点省(市)中的有关农业保险实践的情况 | 第37-42页 |
·新疆、上海与新疆的建设兵团以及黑龙江垦区的农业保险实践 | 第37-41页 |
·吉林、湖南、辽宁与四川、江苏以及内蒙古农业保险实践 | 第41-42页 |
·安徽、山东、广东与浙江的农业保险实践 | 第42-44页 |
·国内农业保险实践在建设农业保险制度上的启示 | 第44-47页 |
·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和政策支持是重要前提 | 第44页 |
·非农保险产品不能由城市向农村位移 | 第44-45页 |
·地方农业保险政策应要考虑国家需要 | 第45页 |
·以法律形式来规范农业保险实践与主体经营 | 第45-47页 |
6 构建我国农业保险制度上的探讨 | 第47-55页 |
·国家财税政策支持农业保险发展 | 第47-51页 |
·财政支出政策 | 第47-51页 |
·财政收入政策—税收优惠 | 第51页 |
·金融产品开发政策 | 第51页 |
·巨灾风险的分散和预防 | 第51-53页 |
·农业风险要再保险 | 第51页 |
·建立农业保险风险基金 | 第51-52页 |
·构建好同业分层保险制度 | 第52页 |
·农业保险中的巨灾风险债券 | 第52-53页 |
·我国农业保险制度 | 第53-55页 |
·经济发展的区域性与农业保险的地方属性 | 第53页 |
·灾害损失的区域性和农业保险的地方属性 | 第53-54页 |
·农业生产布局的区域差异性和农业保险的地方属性 | 第54-55页 |
结论 | 第55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1页 |
致谢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