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目录 | 第8-11页 |
绪论 | 第11-15页 |
·选题意义 | 第11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11-13页 |
·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3-14页 |
·创新与不足 | 第14-15页 |
第1章 红色文化概述 | 第15-29页 |
·红色文化的内涵 | 第15-18页 |
·红色文化的特征 | 第18-24页 |
·政治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| 第18-20页 |
·阶级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| 第20-21页 |
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| 第21-23页 |
·民族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| 第23-24页 |
·红色文化的形式 | 第24-29页 |
·红色文化的器物层面,即器物文化 | 第25-26页 |
·红色文化的制度层面,即制度文化 | 第26-27页 |
·红色文化的精神层面,即精神文化 | 第27-29页 |
第2章 红色文化的历史演进 | 第29-35页 |
·革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首个新文化样态 | 第29-31页 |
·革命文化的畸变、异化和向红色文化的过渡阶段 | 第31-33页 |
·改革开放时期的红色文化 | 第33-35页 |
第3章 红色文化的生成机制 | 第35-51页 |
·红色文化生成的实践基础 | 第35-38页 |
·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红色文化生成的实践基础 | 第35-36页 |
·广大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为红色文化的生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| 第36-37页 |
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红色文化生成的主体性基石 | 第37-38页 |
·红色文化生成的理论基础 | 第38-51页 |
·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| 第39-43页 |
·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| 第43-44页 |
·红色文化坚守了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 | 第44-49页 |
·红色文化秉持了集体主义的核心价值原则 | 第49-51页 |
第4章 红色文化的价值 | 第51-82页 |
·红色文化的政治价值 | 第51-58页 |
·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的基础 | 第52-54页 |
·红色文化有利于培育人民群众政治认同感 | 第54-56页 |
·红色文化为促进政治发展提供思想支撑 | 第56-57页 |
·红色文化极大地丰富政治理论的内容 | 第57-58页 |
·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 | 第58-75页 |
·红色文化从思想上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 | 第61-62页 |
·红色文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| 第62-63页 |
·红色文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优质环境 | 第63-65页 |
·红色文化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重要手段 | 第65-75页 |
·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 | 第75-82页 |
·理想信念的导向作用 | 第75-77页 |
·思想道德的教化功能 | 第77-80页 |
·创新素质的锻造功能 | 第80-82页 |
第5章 红色文化和大众文化 | 第82-98页 |
·大众文化的内涵 | 第82-83页 |
·大众文化的积极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 | 第83-92页 |
·大众文化的积极作用 | 第83-86页 |
·大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| 第86-92页 |
·以红色文化引领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 | 第92-98页 |
·以红色文化引领大众的价值取向 | 第92-94页 |
·以红色文化凝聚大众文化的人文精神 | 第94-95页 |
·以红色文化提升大众文化的品格 | 第95-98页 |
第6章 红色文化的发展方向 | 第98-111页 |
·文化自觉 | 第98-101页 |
·文化自信 | 第101-104页 |
·文化自强 | 第104-109页 |
·红色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国精神 | 第109-111页 |
第7章 红色文化反思:红色文化认同危机及应对策略 | 第111-125页 |
·红色文化认同危机的表现 | 第112-114页 |
·对红色文化发展历史的淡化 | 第112-113页 |
·红色文化崇高性的解构 | 第113-114页 |
·红色文化话语表达权的缺位 | 第114页 |
·红色文化认同危机的原因 | 第114-119页 |
·全球化对红色文化认同的冲击 | 第114-115页 |
·对红色文化内涵的理解过于理想化 | 第115-116页 |
·当代红色文化信仰的缺失 | 第116-118页 |
·红色文化信仰缺失的直接原因 | 第118-119页 |
·走出红色文化认同危机应对策略 | 第119-125页 |
·创新红色文化历史教育 | 第121-122页 |
·发扬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,帮助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| 第122-123页 |
·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 | 第123-12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5-137页 |
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137-139页 |
致谢 | 第139-1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