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1-4页 |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2页 |
第一章 献综述和立题 | 第12-27页 |
·节约型园林的内涵 | 第13-14页 |
·节约型园林研究现状概述 | 第14-23页 |
·节约型园林与相关领域的关系 | 第14-17页 |
·节约型园林的植物应用评价 | 第17-21页 |
·节约型园林植物的优化研究 | 第21-23页 |
·研究的目的、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23-27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23-24页 |
·研究的方法 | 第24-25页 |
·技术路线图 | 第25-27页 |
第二章 约型园林植物选择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| 第27-61页 |
·系统建立的意义和目的 | 第27页 |
·系统建立的理论依据 | 第27-33页 |
·模糊综合评判理论的提出 | 第27-31页 |
·数据库技术 | 第31-33页 |
·系统建立的方法 | 第33-48页 |
·系统的界面设计 | 第33-34页 |
·数据库结构 | 第34-37页 |
·园林植物优化查询功能的实现 | 第37页 |
·模糊综合评判功能的实现 | 第37-48页 |
·以南京和济宁两地为例的综合分析 | 第48-61页 |
·园林植物的维护项目分析 | 第49-57页 |
·园林植物的综合分析 | 第57-61页 |
第三章 量调查及绿量指数的计算 | 第61-94页 |
·园林植物的绿量调查 | 第61-74页 |
·绿量研究方法及相关绿量指数 | 第61页 |
·叶面积指数的调查 | 第61-68页 |
·基于 GIS 的绿量调查 | 第68-74页 |
·绿量数据库的建立及绿量指数的计算 | 第74-94页 |
·绿量数据库的建立 | 第74-80页 |
·各植物应用类型叶面积指数的计算 | 第80-83页 |
·叶面积指数分析 | 第83-86页 |
·各绿地绿量的计算 | 第86-94页 |
第四章 12 个绿地的植物应用分析 | 第94-142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94-96页 |
·绿地内部各类型面积及相关指标 | 第96-98页 |
·各绿地绿化指标的分析 | 第98-103页 |
·各绿地绿量指标分析 | 第103-110页 |
·绿化覆盖率分析 | 第110-114页 |
·绿化覆盖率研究简述 | 第110-111页 |
·绿化覆盖率的求取方法 | 第111-113页 |
·结果分析 | 第113-114页 |
·绿化对小气候影响分析 | 第114-130页 |
·目的与方法 | 第114-115页 |
·不同植物应用类型的温湿度差异 | 第115-121页 |
·不同水平位置温、湿度差异 | 第121-123页 |
·温湿度与植物高度相关性分析 | 第123-124页 |
·加权平均降温分析 | 第124-126页 |
·加权平均降温与绿化指标相关性分析 | 第126页 |
·加权平均降温与绿化指标回归分析 | 第126-128页 |
·降温影响范围 | 第128-130页 |
·各绿地植物的模糊综合评判汇总 | 第130-135页 |
·各绿地生态和节约性指数的计算 | 第130-132页 |
·与等级参数评判法结合的综合评判值计算 | 第132-135页 |
·景观指数 | 第135-142页 |
第五章 约型园林植物的多目标优化模型的建立及其优化分析 | 第142-183页 |
·节约型园林植物优化模型的建立 | 第142-161页 |
·各指数相关性分析 | 第143-148页 |
·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 | 第148-156页 |
·优化模型的确定 | 第156-161页 |
·节约型园林植物的多目标优化分析 | 第161-183页 |
·多目标优化的原理 | 第161-162页 |
·目标函数的建立 | 第162页 |
·园林植物应用状况的聚类分析 | 第162-169页 |
·多目标优化计算 | 第169-180页 |
·多目标优化的结果分析 | 第180-183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| 第183-189页 |
·结论与讨论 | 第183-187页 |
·主要创新点 | 第187-18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89-196页 |
附录Ⅰ 构建园林树木维护项目的一级模糊综合评判矩阵的原代码 | 第196-206页 |
附录Ⅱ 对相关植物类型绿量的计算 | 第206-209页 |
附录Ⅲ 济宁人民公园植物绿量的计算 | 第209-212页 |
附录Ⅳ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212-213页 |
摘要 | 第213-216页 |
Abstract | 第216-22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