樟树叶多酚提取纯化及结构鉴定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5页 |
| ·樟树概述 | 第11页 |
| ·樟树化学成分的研究概况 | 第11-15页 |
| ·樟树籽化学成分的研究 | 第11-12页 |
| ·樟树叶化学成分的研究 | 第12-13页 |
| ·多酚类物质 | 第13-14页 |
| ·内酯类化合物 | 第14页 |
| ·生物碱 | 第14-15页 |
| ·多糖 | 第15页 |
| ·核糖体失活蛋白 | 第15页 |
| ·樟树活性成分的功能性研究 | 第15-18页 |
| ·活性成分的抑菌功能 | 第16页 |
| ·活性成分的抗癌功能 | 第16-17页 |
| ·活性成分的保鲜护色功能 | 第17-18页 |
| ·樟树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工艺 | 第18-23页 |
| ·浸提减压干燥提取 | 第18页 |
| ·水蒸气蒸馏法 | 第18-19页 |
| ·酸溶解、碱沉淀法 | 第19页 |
| ·超声波法 | 第19-20页 |
| ·微波法 | 第20-21页 |
| ·超临界CO_2萃取 | 第21-22页 |
| ·双水相萃取技术 | 第22-23页 |
| ·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| 第23-25页 |
| ·研究的目的意义 | 第23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23-25页 |
| 第二章 樟树叶多酚的提取工艺优化 | 第25-39页 |
| ·实验材料、仪器 | 第25页 |
| ·材料与试剂 | 第25页 |
| ·主要试验仪器 | 第25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25-28页 |
| ·原料预处理 | 第25页 |
| ·多酚含量的测定 | 第25页 |
| ·多酚含量的计算 | 第25-26页 |
| ·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26页 |
| ·低级醇—盐双水相体系构建 | 第26页 |
| ·单因素实验 | 第26-28页 |
| ·响应面优化及验证 | 第28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28-38页 |
| ·标准曲线 | 第28-29页 |
| ·单因素实验 | 第29-33页 |
| ·响应面优化工艺及验证实验 | 第33-3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| 第三章 樟树叶多酚的纯化工艺 | 第39-61页 |
| ·实验材料、仪器 | 第39-40页 |
| ·材料与试剂 | 第39-40页 |
| ·主要仪器 | 第40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40-46页 |
| ·樟树多酚分离纯化的工艺路线 | 第40页 |
| ·樟树多酚含量的测定 | 第40页 |
| ·树脂的预处理 | 第40-41页 |
| ·静态实验 | 第41-44页 |
| ·动态实验 | 第44-45页 |
| ·计算公式 | 第45-46页 |
| ·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46-58页 |
| ·静态研究 | 第46-52页 |
| ·动态吸附 | 第52-5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8-61页 |
| 第四章 樟树叶多酚抗氧化性能的研究 | 第61-75页 |
| ·实验材料、试剂 | 第61-62页 |
| ·材料与试剂 | 第61页 |
| ·主要仪器 | 第61-62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62-65页 |
| ·试样的制备 | 第62页 |
| ·樟树多酚抗氧化的研究 | 第62-65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65-73页 |
| ·樟树多酚抗氧化能力 | 第65-71页 |
| ·樟树多酚抗脂肪氧化 | 第71-7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3-75页 |
| 第五章 樟树叶活性物质结构的初步鉴定 | 第75-83页 |
| ·实验材料、试剂 | 第75页 |
| ·材料与试剂 | 第75页 |
| ·主要仪器 | 第75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75-77页 |
| ·化学鉴定 | 第75-77页 |
| ·仪器鉴定 | 第77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77-81页 |
| ·化学鉴定 | 第77-79页 |
| ·仪器鉴定 | 第79-8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81-83页 |
| 结论 | 第83-85页 |
| 展望 | 第85-8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7-95页 |
| 附录A | 第95-97页 |
| 致谢 | 第9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