痹证2号方治疗湿热痹阻型痛风的临床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3页 |
缩略词表 | 第13-14页 |
前言 | 第14-15页 |
一 现代医学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认识 | 第15-19页 |
1、痛风的概念 | 第15-16页 |
2、发病机制 | 第16-17页 |
3、相关痛风发病诱因及其危险因素研究 | 第17-19页 |
二 学者痛风病因病机研究 | 第19-31页 |
1、古代医家对痛风认识 | 第19-20页 |
2、当代学者对痛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| 第20-21页 |
3、中医药治疗痛风现状 | 第21-30页 |
·辨证论治 | 第21-23页 |
·痛风分期论治 | 第23-25页 |
·痛风针药疗法 | 第25-26页 |
·中医痛风外治法 | 第26-27页 |
·验方及中成药治疗 | 第27-28页 |
·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痛风 | 第28-29页 |
·现代中医药实验对痛风性关节炎的相关研究 | 第29-30页 |
4、总结 | 第30-31页 |
三 痛风常规治疗方式 | 第31-35页 |
1.一般治疗 | 第31页 |
2、药物治疗 | 第31-35页 |
·急性发作期药物治疗 | 第31-33页 |
·痛风间歇期与慢性期药物治疗 | 第33-35页 |
四 痹证 2 号方治疗湿热痹阻型痛风的临床研究 | 第35-43页 |
1、临床研究资料 | 第35页 |
2、研究方法 | 第35-38页 |
·治疗和观察方案 | 第35-36页 |
·诊断标准 | 第36-37页 |
·纳入标准 | 第37页 |
·排出标准 | 第37-38页 |
·不良反应观察 | 第38页 |
·疗效评定标准 | 第38页 |
3、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关节评分法及评分标准 | 第38-42页 |
·关节疼痛评分 | 第38-40页 |
·中医证候量化分级标准 | 第40-41页 |
·观察项目和方法 | 第41-42页 |
·研究过程中安全性记录 | 第42页 |
4、临床疗效标准 | 第42页 |
5、数据统计处理: | 第42-43页 |
五 结果 | 第43-47页 |
1、基本资料分析 | 第43-44页 |
·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较 | 第43页 |
·年龄比较 | 第43-44页 |
2、两组间患者疗前 VAS 疼痛评分比较 | 第44页 |
3、患者疗前理化指标对比 | 第44-45页 |
4、研究治疗后两组研究对象临床疗效及生化指标对比 | 第45页 |
·疗效分析 | 第45页 |
·两组间 VAS 疼痛评分对比 | 第45页 |
5、不良事件分析 | 第45-47页 |
六 讨论 | 第47-52页 |
1、药方以及药理作用分析 | 第47-48页 |
2、实验研究 | 第48页 |
3、痹症 2 号疗效评价 | 第48-50页 |
4、结语及展望 | 第50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6页 |
附录 | 第56-69页 |
1.文献综述 | 第56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4页 |
2.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4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69页 |
致谢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