耳穴压丸法在治疗轻中度支气管哮喘上提高临床疗效的评价
| 中文摘要 | 第1-3页 |
| Abstract | 第3-5页 |
| 中英文缩略词表 | 第5-9页 |
| 引言 | 第9-11页 |
| 1. 研究对象 | 第11-14页 |
| ·受试对象来源 | 第11页 |
| ·诊断标准 | 第11-12页 |
| ·西医诊断标准 | 第11-12页 |
| ·中医诊断标准 | 第12页 |
| ·纳入标准 | 第12-13页 |
| ·排除标准 | 第13页 |
| ·病例的剔除和脱落标准 | 第13页 |
| ·剔除与脱落病例处理 | 第13-14页 |
| ·随访 | 第14页 |
| 2.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| ·样本量计算 | 第14页 |
| ·随机方法 | 第14页 |
| ·对照方法 | 第14页 |
| ·盲法 | 第14-15页 |
| ·试验流程图 | 第15页 |
| 3. 治疗方法 | 第15-17页 |
| ·治疗 | 第15页 |
| ·治疗方案 | 第15-16页 |
| ·基础治疗 | 第15-16页 |
| ·治疗组 | 第16页 |
| ·对照组 | 第16页 |
| ·疗程 | 第16页 |
| ·注意事项 | 第16-17页 |
| 4. 观察指标与时间 | 第17-18页 |
| ·观察指标 | 第17页 |
| ·安全性观察 | 第17页 |
| ·疗效性指标观察 | 第17页 |
| ·观察指标时间 | 第17-18页 |
| 5. 疗效评价 | 第18-20页 |
| ·疗效评价时间 | 第18页 |
| ·疗效评价方法 | 第18-20页 |
| ·综合疗效评价标准 | 第18页 |
| ·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| 第18页 |
| ·哮喘控制问卷 | 第18-19页 |
| ·成人哮喘生存质量评分表 | 第19页 |
| ·安全性评价标准 | 第19页 |
| ·依从性评价标准 | 第19-20页 |
| 6. 统计学处理 | 第20-22页 |
| ·统计分析计划书与统计软件 | 第20页 |
| ·分析数据集的选择 | 第20页 |
| ·统计分析方法 | 第20页 |
| ·质量控制 | 第20-21页 |
| ·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系统 | 第20-21页 |
| ·研究质量控制要求 | 第21页 |
| ·受试者权益保护 | 第21页 |
| ·受试者依从性保证 | 第21-22页 |
| 7. 研究结果 | 第22-36页 |
| ·病例入组与临床设计完成情况 | 第22-23页 |
| ·基线分析 | 第23-25页 |
| ·两组间性别比较 | 第23页 |
| ·两组间年龄比较 | 第23-24页 |
| ·两组间病程比较 | 第24-25页 |
| ·结果 | 第25-33页 |
| ·两组间中医单项症状与体征疗效比较 | 第25-26页 |
| ·两组间与两组内肺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| 第26-29页 |
| ·两组间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| 第29-30页 |
| ·两组间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| 第30-31页 |
| ·两组间与两组内哮喘控制问卷分值比较 | 第31-32页 |
| ·两组间与两组内哮喘生存质量评分表分值比较 | 第32-33页 |
| ·随访综合疗效的比较 | 第33-34页 |
| ·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| 第34-35页 |
| ·依从性与分组情况 | 第35-36页 |
| 讨论 | 第36-46页 |
| 1. 中医学对该病的认识 | 第36页 |
| 2. 西医学对该病的认识 | 第36-37页 |
| 3. 耳穴疗法的理论基础 | 第37-40页 |
| ·耳与经络的关系 | 第37-38页 |
| ·耳与脏腑的关系 | 第38页 |
| ·耳与神经系统的关系 | 第38页 |
| ·耳与全息生物学的关系 | 第38-39页 |
| ·耳穴治疗哮喘的机理认识 | 第39页 |
| ·耳穴治疗哮喘临床研究现状 | 第39-40页 |
| 4. 关于临床疗效评价方法讨论 | 第40-41页 |
| 5. 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| 第41-46页 |
| ·结果分析 | 第41-42页 |
| ·疗效机理探讨 | 第42-46页 |
| 结论 | 第46-47页 |
| 问题与展望 | 第47-48页 |
| 致谢 | 第48-4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9-52页 |
| 综述 | 第52-6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1-64页 |
| 附录 | 第64-70页 |
|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、专著及科研成果 | 第70-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