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目录 | 第1-8页 |
| 摘要 | 第8-9页 |
| Abstract | 第9-10页 |
| 第一章 导论 | 第10-25页 |
| ·选题的缘起 | 第10-18页 |
| ·郑锦:被遗忘的首任校长 | 第10-13页 |
| ·国立北京美术学校:早期图案教学的“心电图” | 第13-14页 |
| ·作为有机体的历史 | 第14-16页 |
| ·关于历史共振 | 第16-18页 |
| ·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| 第18-23页 |
| ·研究的方法 | 第18-20页 |
| ·论文的基本思路 | 第20-23页 |
| ·论文相关时间界定 | 第23-25页 |
| 第二章 1883—1905:清末士绅文化与郑锦的早年生活 | 第25-45页 |
| ·坚守与冲突中的末代士人 | 第25-30页 |
| ·《岭南近代画人传略》中的郑锦生平 | 第25-29页 |
| ·“士人”与“画人”的历史选择 | 第29-30页 |
| ·士绅家庭:将郑锦推入历史轨迹的第一种力量 | 第30-36页 |
| ·士绅阶层:一个特殊的文化集团 | 第31-32页 |
| ·末代士绅:危机与变革下的近代化演变 | 第32-36页 |
| ·汇入历史轨迹的少年留学 | 第36-40页 |
| ·清代末年广东地区的对外交流 | 第36-37页 |
| ·幼童留学:清末广东士绅阶层的群体记忆 | 第37-40页 |
| ·郑锦的早年留学生活 | 第40-43页 |
| ·在横滨:郑锦与鲍氏家族 | 第40-42页 |
| ·大同中学里的梁启超 | 第42-43页 |
| ·本章余论 | 第43-45页 |
| 第三章 1905—1911:西学东渐背景下的文化接受与文化认同 | 第45-70页 |
| ·东游:矛盾心态下的留日潮 | 第45-53页 |
| ·明治维新后中国人眼中的日本社会 | 第46-51页 |
| ·日本现代美术教育发展初期的基本面貌 | 第51-53页 |
| ·渐入佳境:郑锦的日本留学生活 | 第53-62页 |
| ·郑锦在日本的学画生涯 | 第53-59页 |
| ·郑锦与《景年花鸟画谱》 | 第59-62页 |
| ·同期留学日本的中国画人 | 第62-65页 |
| ·主动接受下的“日本影响” | 第65-66页 |
| ·本章余论 | 第66-70页 |
| 第四章 1912—1918:郑锦与国立北京美术学校——早期图案教学领域文化“共振”的生成 | 第70-95页 |
| ·士人的选择 | 第70-76页 |
| ·归国:选择决定路径 | 第70-73页 |
| ·梁启超与《郑褧裳画引》 | 第73-76页 |
| ·实利教育的声音 | 第76-85页 |
| ·从“洋务自强”到“实业救国” | 第76-79页 |
| ·实利教育:一场自上而下的教育救国梦 | 第79-81页 |
| ·科学与美育并举的蔡元培 | 第81-85页 |
| ·萌芽时期的图案教育 | 第85-89页 |
| ·萌芽时期的国立图案教育 | 第85-88页 |
| ·为数众多的私立美术学校 | 第88-89页 |
| ·实利教育上升曲线中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 | 第89-93页 |
| ·为“国家经济”的图案教育 | 第89-91页 |
| ·被历史选择的校长 | 第91-92页 |
| ·借力日本的现代教育范本 | 第92-93页 |
| ·本章余论 | 第93-95页 |
| 第五章 1918—1924:图案教学“共振”的延续、消解与重构 | 第95-128页 |
| ·北京美术学校建校初期的图案教学 | 第95-117页 |
| ·北京美术学校建校初期的学制与课程 | 第95-104页 |
| ·北京美术学校初期教员分析 | 第104-106页 |
| ·渐进与改良:一份特殊的参考书目 | 第106-115页 |
| ·早期图案教育共振场的良性发展 | 第115-117页 |
| ·从助力到阻力:历史共振影响因素的改变 | 第117-125页 |
| ·国立之殇:京城八校的“经济危机” | 第117-121页 |
| ·由东渐西:留学趋势背后的文化选择 | 第121-123页 |
| ·孤掌难鸣:合力消解后的接受困境 | 第123-125页 |
| ·低回与重构:迎接图案教学的新共振 | 第125-126页 |
| ·本章余论 | 第126-128页 |
| 第六章 结论 | 第128-135页 |
| ·历史轨迹中的定位 | 第128-131页 |
| ·早写八年的中国国立美术教育史 | 第128-130页 |
| ·站在美术教育最高点的图案教育 | 第130-131页 |
| ·来自民国图案教育“历史共振”的启示 | 第131-135页 |
| ·方法论意义上的“历史共振” | 第131-132页 |
| ·“历史共振”中的有效发声 | 第132-13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35-143页 |
| 附录 | 第143-197页 |
| 致谢 | 第197-199页 |
| 学术成果统计-作品、论文及专著发表 | 第199页 |
| 学术成果统计-展览及获奖 | 第19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