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阳地区干热岩储留层裂隙温度分布研究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2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0页 |
| ·引言 | 第12-13页 |
| ·中国的地热分布 | 第13-14页 |
| ·地热资源的分类 | 第14页 |
| ·干热岩地热资源 | 第14-15页 |
| ·关于干热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7-1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8-20页 |
| 第二章 干热岩地热资源开发技术 | 第20-30页 |
| ·中国干热岩地热成因和分布 | 第20-22页 |
| ·中国干热岩地热成因 | 第20页 |
| ·中国干热岩地热流分布 | 第20页 |
| ·中国地热分布特征 | 第20-21页 |
| ·中国高地温梯度地区的分布 | 第21-22页 |
| ·干热岩地热开发原理 | 第22-23页 |
| ·干热岩系统中钻井设计 | 第23-24页 |
| ·井深设计 | 第23页 |
| ·井孔的位置、间距和水平方向 | 第23-24页 |
| ·人工储留层建造 | 第24-26页 |
| ·人工储留层应该满足的基本要求 | 第24页 |
| ·人工储留层的范围 | 第24页 |
| ·人工储留层的建筑方法 | 第24-25页 |
| ·人工储留层建造时的实时检测 | 第25-26页 |
| ·干热岩资源进行评价 | 第26-28页 |
| ·浅层地热资源的工作机理 | 第26页 |
| ·以往地热资源的的评价 | 第26页 |
| ·干热岩资源评价 | 第26-27页 |
| ·靶区的建立和数据的收集 | 第27-28页 |
| ·干热岩地热开采的监测 | 第28页 |
| ·人工地热储留层裂隙扩展监测 | 第28-2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| 第三章 干热岩储留层裂隙温度分布研究原理 | 第30-40页 |
| ·关于Fluent介绍 | 第30-32页 |
| ·程序的结构 | 第30页 |
| ·fluent程序可以求解的问题 | 第30页 |
| ·用FLUENT程序求解问题的步骤 | 第30-31页 |
| ·FLUENT换热边界应用公式 | 第31-32页 |
| ·Fluent中流体的基本控制方程 | 第32-34页 |
| ·物质导数 | 第32页 |
| ·连续性方程 | 第32-33页 |
| ·N-S方程 | 第33-34页 |
| ·固流热耦合数学模型 | 第34页 |
| ·基质岩块温度场控制方程 | 第34-35页 |
| ·裂隙水温度场控制方程 | 第35-36页 |
| ·干热岩固流热耦合数学模型 | 第36-3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7-40页 |
| 第四章 储留层裂隙温度分布数值模拟 | 第40-64页 |
| ·试验区地质背景 | 第40-42页 |
| ·地层分部 | 第40页 |
| ·岩浆岩 | 第40页 |
| ·构造条件 | 第40页 |
| ·试验区地层,含水岩石、地温、水温条件 | 第40-41页 |
| ·试验区所处的沈北断陷盆地的地热生成条件分析 | 第41-42页 |
| ·模型建立 | 第42-46页 |
| ·假设条件 | 第42-43页 |
| ·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| 第43-44页 |
| ·物理参数 | 第44页 |
| ·模型求解器的选择 | 第44-46页 |
| ·观测位置的设置 | 第46页 |
| ·模拟计算 | 第46-49页 |
| ·出口水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 | 第46-47页 |
| ·储留层裂隙周围岩体温度分布 | 第47-48页 |
| ·运行5个月以后储留层裂隙水温分布 | 第48-49页 |
| ·模拟结果整体分析 | 第49页 |
| ·参数修订 | 第49-51页 |
| ·出口水温随时间变化曲线 | 第49页 |
| ·储留层裂隙周围岩体温度分布 | 第49-50页 |
| ·运行五个月以后整条裂隙水温分布 | 第50-51页 |
| ·模拟结果整体分析 | 第51页 |
| ·参数修订 | 第51-63页 |
| ·出口水温随系统运行时间的变化曲线 | 第51-52页 |
| ·岩体温度分布 | 第52-55页 |
| ·不同时间下裂隙中的水温分布情况 | 第55-61页 |
| ·模拟结论 | 第61-6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| 第五章 干热岩系统供暖能力研究 | 第64-67页 |
| ·干热岩系统供暖能力计算 | 第64页 |
| ·供暖能力研究 | 第64-66页 |
| ·储留层的热交换面积 | 第64-65页 |
| ·供暖能力计算 | 第65页 |
| ·供暖面积换算 | 第65-6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|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7-70页 |
| ·本文的主要结论 | 第67页 |
| ·发展与展望 | 第67-7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0-74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74页 |
|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4-76页 |
| 致谢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