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目录 | 第7-10页 |
绪论 | 第10-16页 |
一、 论文选题的背景 | 第10-11页 |
(一)历史背景——高校交往德育的必要性 | 第10页 |
(二)现实背景——高校交往德育的可行性 | 第10-11页 |
二、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(一)论文研究的目的 | 第11页 |
(二)论文研究的意义 | 第11-12页 |
三、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| 第12-13页 |
(一)国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| 第12页 |
(二)国内研究现状及水平 | 第12-13页 |
四、 论文研究的方法 | 第13-16页 |
第一章 交往德育的出场语境 | 第16-30页 |
第一节 高校德育中的突出问题 | 第16-21页 |
一、 高校德育缺少人本性 | 第16-17页 |
二、 高校德育缺乏生活性 | 第17-19页 |
三、 高校德育缺少互动性 | 第19-21页 |
第二节 “普遍交往”:当代德育面临的现实生态 | 第21-25页 |
一、 全球化的到来进一步扩大世界性普遍交往 | 第21-23页 |
二、 人与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普遍联系和互动的关系 | 第23页 |
三、 网络社会冲击下形成的人际虚拟交往空间 | 第23-24页 |
四、 “普遍交往”——高校德育的现实生态 | 第24-25页 |
第三节 德育从传统到现实的变革 | 第25-30页 |
一、 从灌输式教育到人本化教育 | 第25-27页 |
二、 从对象化活动到交往性活动 | 第27-28页 |
三、 从单一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| 第28-30页 |
第二章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:寻找高校德育新视野 | 第30-44页 |
第一节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伦理意涵 | 第30-34页 |
一、 交往理性观 | 第30-33页 |
二、 以话语活动为基础的交往伦理思想 | 第33-34页 |
第二节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视域下的高校交往德育生成 | 第34-39页 |
一、 高校交往德育的生成基础 | 第34-37页 |
(一)生活世界是交往行为的基础 | 第34-36页 |
(二)生活世界是德育的畛域 | 第36-37页 |
二、 高校交往德育的生成方式 | 第37-39页 |
(一)话语是交互主体的生存载体 | 第37页 |
(二)对话是通向理解的快速通道 | 第37-39页 |
第三节 高校交往德育的内生型价值和外源型诉求 | 第39-44页 |
一、 高校交往德育的内生型价值 | 第39-41页 |
(一)高校交往德育的“生存”选择 | 第39页 |
(二)高校交往德育的“自我”觉解 | 第39-40页 |
(三)高校交往德育的“人本”核心 | 第40-41页 |
二、 高校交往德育的外源型诉求 | 第41-44页 |
(一)交往是高校德育的本源性根据 | 第41-42页 |
(二)高校德育在“关系”和“互动”中进行和完成 | 第42页 |
(三)主体间性视野下高校德育的生成和表现 | 第42-44页 |
第三章 高校交往德育创新的基本路径 | 第44-58页 |
第一节 高校交往德育的基本原则 | 第44-47页 |
一、 人本性原则 | 第44-45页 |
二、 主体间性原则 | 第45-46页 |
三、 平等性原则 | 第46页 |
四、 对话理解性原则 | 第46-47页 |
第二节 高校交往德育的实践过程 | 第47-51页 |
一、 主体活动与心灵的对话:对道德事实的判断 | 第47-48页 |
二、 体验与共鸣:对道德实践的践履 | 第48-49页 |
三、 领会与共悟:对道德理想的觉醒 | 第49-50页 |
四、 理解和共识:对道德价值的选择 | 第50-51页 |
第三节 高校交往德育的实施方法 | 第51-58页 |
一、 进行师生间的对话交流 | 第51-52页 |
二、 角色间的相互体验 | 第52-54页 |
三、 建立网络交往模式 | 第54-56页 |
四、 营造交往德育的情境 | 第56-58页 |
结语 | 第58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情况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