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9页 |
| ABSTRACT | 第9-11页 |
| 1 引言 | 第11-20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| ·选题依据 | 第11-12页 |
| ·问题的提出 | 第12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8页 |
| 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| 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| ·小结 | 第17-18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
| ·文献资料法 | 第18页 |
| ·系统分析法 | 第18页 |
| ·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| 第18页 |
| ·历史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| 第18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18-20页 |
| 2 公共体育服务概念的界定 | 第20-23页 |
| ·公共体育服务的概念 | 第20页 |
| ·公共体育设施的理论供给模式 | 第20-21页 |
| ·政府供给模式 | 第20页 |
| ·市场供给模式 | 第20-21页 |
| ·社会组织供给模式 | 第21页 |
| ·公共体育服务概念的外延 | 第21-22页 |
| ·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 | 第22-23页 |
| 3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非均等化现状和原因分析 | 第23-32页 |
| ·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非均等化现状分析 | 第23-27页 |
| ·城乡之间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差异分析 | 第23-24页 |
| ·区域之间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差异分析 | 第24-25页 |
| ·不同单位系统之间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差异 | 第25-26页 |
| ·弱势群体的公共体育服务权利被相对剥夺 | 第26-27页 |
| ·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非均等化的原因分析 | 第27-32页 |
| ·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供给不足,公共体育经费投入不足 | 第27-28页 |
| ·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 | 第28页 |
| ·体育资源配置不平衡,体育行政部门的体育发展策略存在缺陷 | 第28-29页 |
| ·过度体育市场化取向 | 第29页 |
| ·民主政治制度的不完善,公民意愿传达机制缺失 | 第29-30页 |
| ·供给主体单一,公共体育组织不健全 | 第30-31页 |
| ·缺乏领导重视,不能落实执行标准 | 第31-32页 |
| 4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变迁分析 | 第32-37页 |
| ·理论背景 | 第32-33页 |
| ·建国至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分析 | 第33页 |
| ·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转型分析 | 第33-36页 |
| ·公共体育服务理念全面转型 | 第34页 |
| ·公共体育服务制度体系全面转型 | 第34-35页 |
| ·多元化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 | 第35-36页 |
| ·当前的供给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分析 | 第36-37页 |
| 5 构建新型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 | 第37-44页 |
| ·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多元化的供给方式 | 第37-39页 |
| ·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互动合作 | 第39-41页 |
| ·政府方面 | 第39-40页 |
| ·非政府组织方面 | 第40页 |
| ·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互动合作的方式 | 第40-41页 |
| ·促进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一体化建设 | 第41-42页 |
| ·改变城乡二元结构,建立统筹的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制度 | 第41页 |
| ·加强政策法规建设,落实城乡各项社会保障机制措施 | 第41页 |
| ·加大对城乡公共体育服务的投入和体育资源的整合 | 第41-42页 |
| ·重视体育人才的培养,推进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一体化进程 | 第42页 |
| ·完善财政法保障制度 | 第42-44页 |
| ·树立财政法治观念 | 第42页 |
| ·健全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 | 第42-43页 |
| ·科学界定财政支出范围,完善体育财政资金支出的民主决策机制 | 第43-44页 |
| 6 结论 | 第44-46页 |
| ·本文主要结论 | 第44页 |
| ·创新之处与不足 | 第44-46页 |
| ·创新之处 | 第44-45页 |
| ·不足之处 | 第45-4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6-50页 |
| 致谢 | 第50-51页 |
| 在读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就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