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中国政治论文--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--学习和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、毛泽东思想、邓小平理论论文

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构成要素及其机理分析

摘要第1-4页
Abstract第4-8页
导言第8-12页
 选题依据第8页
 研究现状第8-10页
 研究内容第10-11页
 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1页
 创新之处与研究意义第11-12页
1.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渊源与时代境遇第12-23页
   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缘起第12-21页
     ·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理论大众化的若干阐述第12-16页
     ·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与理论的发展第16-21页
   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境遇第21-23页
     ·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优势第21页
     ·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挑战第21-23页
2.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定位第23-29页
   ·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内涵第23-25页
     ·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构词学阐释第23-24页
     ·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质与量的界定第24页
     ·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指与泛指的区分第24页
     ·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间与空间的解读第24-25页
     ·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原因与结果的凝练第25页
   ·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定位第25-29页
     ·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源于当代实践的问题域定位第25-26页
     ·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观念定位第26-27页
     ·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定位第27-29页
3.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构成要素解析第29-37页
   ·环境与需求的相得益彰第29-30页
     ·社会环境的发展进步产生对理论的需求第29-30页
     ·畅通交往渠道才能满足需求,满足需求是理论被信仰的前提第30页
   ·目标与途径的历史契合第30-32页
     ·精神和生活双重自觉是理论大众化的目标第30-31页
     ·开发大众传播媒介占领宣传制高点第31-32页
   ·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第32-33页
     ·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对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第32-33页
     ·理论的宣传形式需要和社会生产的专业化相结合第33页
   ·主导与主体的双向连接第33-34页
     ·宣传主导队伍与理论研究队伍不能处于同一个层次第33-34页
     ·宣传要把认识主体的层次性和理论的整体性相结合第34页
   ·过程与实效的齐头并重第34-35页
     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的过程论视野第34-35页
     ·强化问题意识,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第35页
   ·现实与发展的价值理想第35-37页
     ·改造生活世界是理论大众化的价值体现第35-36页
     ·人的全面发展是理论大众化的最高理想第36-37页
4.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机理第37-45页
   ·彻底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第37-38页
     ·马克思主义始终根植于实践第37-38页
     ·实践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之本第38页
   ·理论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第38-39页
     ·理论中国化是立论前提第38-39页
     ·理论大众化是逻辑必然第39页
   ·理论家的使命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第39-41页
     ·理论家与群众是人类解放的“大脑”与“心脏”第39-40页
     ·马克思主义者必须确立现实性思维第40-41页
   ·引领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第41-42页
     ·“多样性”文化存在的历史必然第41页
     ·引领“多样性”文化的客观要求第41-42页
   ·传播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第42-43页
     ·彻底的理论论证提供传播依据第42页
     ·具体事件提供理论的传播图景第42-43页
   ·民生关注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旨归第43-45页
     ·唯物主义理论的根本旨趣就是关注民生第43页
     ·关注民生的必然要求第43-45页
5.结论第45-49页
   ·交往的扩大构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认识论前提第45-46页
     ·需求是交往的内驱力第45页
     ·交往产生对理论的感性认识第45-46页
   ·社会生活经验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互促进第46-47页
     ·对接社会生活经验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特征第46-47页
     ·理论的生活化倾向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47页
   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是大众的“精神和生活自觉”的产生过程第47-49页
     ·对新的时代问题的把握丰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48页
     ·理论的内化—外化是“精神和生活自觉”的产生过程第48-49页
参考文献第49-53页
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3-54页
后记第54页

论文共5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卫拉特蒙古接受藏传佛教格鲁派原因探析
下一篇: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的意识形态安全研究--以新疆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