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1页 |
| 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23页 |
| ·真菌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概述 | 第11-14页 |
| ·白僵菌属的分类学和系统演化 | 第14-16页 |
| ·基于PCR的分子标记 | 第16-18页 |
| ·白僵菌的繁殖方式 | 第18-20页 |
| ·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| 第20-23页 |
| 第二章 引言 | 第23-25页 |
| 第三章 牯牛降球孢白僵菌的繁殖与自然群体交配型的关系 | 第25-50页 |
| ·实验材料及其来源 | 第25-33页 |
| ·供试菌株 | 第25页 |
| ·主要培养基 | 第25页 |
| ·主要化学试剂 | 第25-30页 |
| ·主要试剂配制 | 第30-32页 |
| ·主要仪器设备 | 第32-33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33-41页 |
| ·菌株鉴定 | 第33页 |
| ·菌丝体制备 | 第33页 |
| ·DNA提取与纯化 | 第33页 |
| ·DNA浓度和质量检测 | 第33-34页 |
| ·交配型基因(MAT)扩增反应 | 第34-35页 |
| ·核基因间区(Bloc)扩增反应 | 第35-36页 |
| ·Bloc-DGGE电泳 | 第36-37页 |
| ·不同带型菌株的Bloc及TEF测序 | 第37-38页 |
| ·序列数据分析及系统进化树构建 | 第38页 |
| ·各系统发育种的交配型比例 | 第38页 |
| ·SSR-PCR反应条件及程序 | 第38-39页 |
| ·SSR-PCR产物测序胶电泳 | 第39-40页 |
| ·SSR电泳图谱统计计算 | 第40-41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41-48页 |
| ·供试菌株DNA质量检测 | 第41页 |
| ·交配型基因(Mat)扩增结果 | 第41-42页 |
| ·Bloc-DGGE电泳 | 第42-46页 |
| ·微卫星引物扩增产物电泳分析 | 第46-48页 |
| ·讨论 | 第48-50页 |
| 第四章 漫水河球孢白僵菌的繁殖与自然群体交配型的关系 | 第50-60页 |
| ·实验材料及其来源 | 第50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50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50-57页 |
| ·供试菌株DNA质量检测 | 第50页 |
| ·交配型基因(Mat)扩增结果 | 第50-54页 |
| ·Bloc-DGGE电泳 | 第54-56页 |
| ·微卫星引物扩增产物电泳分析 | 第56-57页 |
| ·讨论 | 第57-60页 |
| 第五章 琅琊山球孢白僵菌的繁殖与自然群体交配型的关系 | 第60-69页 |
| ·实验材料及其来源 | 第60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60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60-66页 |
| ·供试菌株DNA质量检测 | 第60页 |
| ·交配型基因(Mat)扩增结果 | 第60-63页 |
| ·Bloc-DGGE电泳 | 第63-64页 |
| ·微卫星引物扩增产物电泳分析 | 第64-66页 |
| ·讨论 | 第66-69页 |
| 第六章 净月潭球孢白僵菌的繁殖与自然群体交配型的关系 | 第69-76页 |
| ·实验材料及其来源 | 第69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69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69-74页 |
| ·供试菌株DNA质量检测 | 第69页 |
| ·交配型基因(Mat)扩增结果 | 第69-71页 |
| ·Bloc-DGGE电泳 | 第71-73页 |
| ·微卫星引物扩增产物电泳分析 | 第73-74页 |
| ·讨论 | 第74-76页 |
| 第七章 鼎湖山球孢白僵菌的繁殖与自然群体交配型的关系 | 第76-85页 |
| ·实验材料及其来源 | 第76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76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76-83页 |
| ·供试菌株DNA质量检测 | 第76页 |
| ·交配型基因(Mat)扩增结果 | 第76-79页 |
| ·Bloc-DGGE电泳 | 第79-81页 |
| ·微卫星引物扩增产物电泳分析 | 第81-83页 |
| ·讨论 | 第83-85页 |
| 第八章 宽阔水球孢白僵菌的繁殖与自然群体交配型的关系 | 第85-93页 |
| ·实验材料及其来源 | 第85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85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85-91页 |
| ·供试菌株DNA质量检测 | 第85页 |
| ·交配型基因(Mat)扩增结果 | 第85-88页 |
| ·Bloc-DGGE电泳 | 第88-89页 |
| ·微卫星引物扩增产物电泳分析 | 第89-91页 |
| ·讨论 | 第91-93页 |
| 第九章 中国白僵菌菌株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| 第93-107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94-100页 |
| ·供试菌株和DNA提取 | 第94页 |
| ·DGGE分析 | 第94页 |
| ·PCR扩增及产物测序 | 第94页 |
| ·序列比对和分析 | 第94-100页 |
| ·结果 | 第100-102页 |
| ·DGGE扫描 | 第100页 |
| ·白僵菌属的系统发育分析 | 第100-102页 |
| ·讨论 | 第102-107页 |
| 第十章 总结 | 第107-112页 |
| ·各地区球孢白僵菌系统发育种的分布 | 第107-109页 |
| ·各地区球孢白僵菌系统发育种的交配型比例 | 第109-110页 |
| ·各地区球孢白僵菌系统发育种的遗传多样性 | 第110-112页 |
| ·各地区球孢白僵菌系统发育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| 第110页 |
| ·各地区球孢白僵菌系统发育种间的基因流分析 | 第110-112页 |
| 第十一章 结论与创新点 | 第112-114页 |
| ·结论 | 第112-113页 |
| ·创新点 | 第113-11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14-123页 |
| 致谢 | 第123-124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124页 |
|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2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