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2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26页 |
1 油茶炭疽病概述 | 第14-19页 |
·分布与为害 | 第14-15页 |
·症状 | 第15-16页 |
·病原 | 第16页 |
·发病规律 | 第16-17页 |
·防治方法 | 第17-19页 |
2 油茶抗炭疽病机制研究进展 | 第19-25页 |
·树木生理生化物质与抗炭疽病的关系研究 | 第20-23页 |
·酶系统 | 第20-21页 |
·内含物 | 第21-22页 |
·pH及缓冲容量 | 第22-23页 |
·树木不同抗性品种的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| 第23-24页 |
·油茶果皮生物活性物质与炭疽病关系的研究 | 第24-25页 |
3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25-26页 |
第二章 油茶不同抗性品种生长季节果皮内含物和酶活性的变化趋势比较 | 第26-35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27-30页 |
·供试材料 | 第27页 |
·抗性测试 | 第27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27-30页 |
·单宁和花青素含量的测定 | 第27页 |
·pH值及缓冲容量的测定 | 第27-28页 |
·POD、PPO和PAL活性的测定 | 第28页 |
·可溶性糖的测定(蒽酮法) | 第28页 |
·清除自由基活性的测定 | 第28-29页 |
·数据分析 | 第29-30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30-34页 |
·单宁、花青素含量的变化 | 第30页 |
·果皮PH值及缓冲容量的变化 | 第30-31页 |
·酶活性的变化 | 第31-32页 |
·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| 第32-33页 |
·果皮提取物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比较 | 第33-34页 |
3 讨论 | 第34-35页 |
第三章 安徽主要油茶良种抗炭疽病鉴定和AFLP遗传多样性分析 | 第35-47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36-40页 |
·植物材料 | 第36页 |
·抗性测试 | 第36-38页 |
·油茶基因组DNA 提取 | 第38-39页 |
·AFLP分析 | 第39页 |
·数据分析 | 第39-40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40-44页 |
·引物组合筛选 | 第40页 |
·油茶良种AFLP遗传多样性分析 | 第40页 |
·普通油茶及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分析 | 第40-41页 |
·油茶良种亲缘关系分析 | 第41-42页 |
·普通油茶良种群聚类分析 | 第42-44页 |
3 讨论 | 第44-47页 |
·基于AFLP分子标记的油茶良种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 | 第44-45页 |
·油茶良种的亲缘关系 | 第45-47页 |
第四章 不同油茶抗病品种成分的高分辨液质联用分析 | 第47-69页 |
1 材料和方法 | 第48-50页 |
·材料 | 第48页 |
·样品 | 第48页 |
·化学药品 | 第48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48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48-50页 |
·样品处理 | 第48页 |
·HPLC-DAD-MS分析 | 第48-50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50-68页 |
·攸县油茶果皮 HPLC-DAD-MS 阴阳离子流图分析 | 第50-51页 |
·徽州大红果皮 HPLC-DAD-MS 阴阳离子流图分析 | 第51-52页 |
·徽州小青果皮 HPLC-DAD-MS 阴阳离子流图分析 | 第52页 |
·油茶果皮 HPLC-DAD-MS 的阴离子分析 | 第52-64页 |
·三种油茶果皮中类似物质的质谱分析 | 第52-56页 |
·两种油茶果皮中类似物质的质谱分析 | 第56-58页 |
·供试油茶果皮中独特成分的分析 | 第58-64页 |
·油茶果皮 HPLC-DAD-MS 的阳离子分析 | 第64-68页 |
·三种油茶果皮中类似物质的质谱分析 | 第64页 |
·两种油茶果皮中类似物质的质谱分析 | 第64-65页 |
·供试油茶果皮中独特成分的分析 | 第65-68页 |
3 结论与讨论 | 第68-69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9-71页 |
·油茶抗性品种的种质资源及开发利用情况 | 第69页 |
·油茶品种果皮的生理生化特性与抗炭疽病之间的关系 | 第69-70页 |
·安徽省主要油茶良种的 AFLP 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| 第70页 |
·油茶品种果皮片中抗病活性物质成分的分析 | 第70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82页 |
附图 | 第82-85页 |
附录 | 第85-91页 |
致谢 | 第91-92页 |
个人简介 | 第92-93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经历及发表的论文 | 第93-9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