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第1章 前言 | 第8-16页 |
·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8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8-13页 |
·气液两相流动研究现状 | 第8-11页 |
·水合物生成条件热力学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·水合物防治方法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目标 | 第13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·本文的技术路线图 | 第14-16页 |
第2章 流型判断与影响因素分析 | 第16-26页 |
·流型分类及天然气集输管道流型特点 | 第16-17页 |
·流型的分类 | 第16-17页 |
·天然气集输管道流型的特点 | 第17页 |
·基于Fluent和Pipephase的流型影响因素分析 | 第17-23页 |
·流量的影响 | 第18-20页 |
·液相粘度的影响 | 第20-21页 |
·管径变化的影响 | 第21-22页 |
·管道倾角的影响 | 第22-23页 |
·东胜气田集输管道流型判别式的选择 | 第23-2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5-26页 |
第3章 东胜气田集输管道工艺计算 | 第26-44页 |
·东胜气田集输管道持液率计算相关式的选择 | 第26-31页 |
·常用持液率计算方法 | 第26页 |
·本文所选用的持液率计算方法 | 第26-31页 |
·东胜气田集输管道压降、温降相关式的选择 | 第31-35页 |
·常用压降计算方法 | 第31-32页 |
·本文选用的压降计算方法 | 第32-34页 |
·本文选用的温降计算方法 | 第34-35页 |
·气液两相流动工艺计算方法 | 第35-36页 |
·东胜气田集输管道工艺计算 | 第36-42页 |
·用生产数据验证所组合的模型 | 第4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2-44页 |
第4章 持液率分析与积液控制技术研究 | 第44-60页 |
·气体携液机理分析 | 第44-45页 |
·气体携液现象的本质分析 | 第44页 |
·重力对气体携液能力的影响分析 | 第44-45页 |
·基于Pipephase的持液率影响因素分析 | 第45-56页 |
·气液比对持液率的影响 | 第45页 |
·压力变化对持液率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·管径变化对持液率的影响 | 第46页 |
·气体组分对持液率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·管线起伏对持液率的影响 | 第47-53页 |
·气体流量对持液率的影响 | 第53-56页 |
·东胜气田集输管道积液控制技术研究 | 第56-59页 |
·降低流体的压力 | 第56-57页 |
·提高气液比 | 第57-58页 |
·改变管线的起伏 | 第58-59页 |
·东胜气田集输管道积液控制方案的确定 | 第5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第5章 东胜气田集输管道水合物防治技术研究 | 第60-82页 |
·天然气水合物基本物理性质 | 第60页 |
·天然气水合物生成条件的预测 | 第60-62页 |
·东胜气田天然气水合物生成条件预测 | 第62-65页 |
·基于HYSYS的水合物形成影响因素分析 | 第62-64页 |
·东胜气田天然气水合物生成条件预测 | 第64-65页 |
·注醇防治水合物生成 | 第65-69页 |
·天然气饱和含水量的计算 | 第66-67页 |
·甲醇抑制剂合理注入量计算 | 第67-69页 |
·井下节流防治水合物堵塞 | 第69-77页 |
·节流过程中的临界流动条件 | 第69-70页 |
·东胜气田井下节流工艺设计 | 第70-77页 |
·井下节流后甲醇用量计算及注醇方式选择 | 第77-78页 |
·井下节流对集输管道积液的影响 | 第78-81页 |
·井口不设分离器 | 第78-80页 |
·井口设分离器 | 第80-8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1-82页 |
第6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82-83页 |
致谢 | 第83-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4-8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87页 |